语文建设杂志 2024-07-05 15:54 北京
作者说
唐代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屈原)以还,鲜有此调也。”这一评价其实也适用于李白的另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甚至比《蜀道难》还要奇上几分。题目中的“梦游”一词,就充分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奇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编选了这首“奇诗”,备课时,笔者以“梦游”为关键词,通过一系列问题深入解读文本,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问题一:诗的题目中有“梦游”,诗的主体部分也在讲梦游所见,但这是对梦境的真实记录吗?
笔者认为并不是。其一,李白在诗中明确说“我欲因之梦吴越”。“欲”是想要的意思。但人并不是想梦到什么就能梦到什么。其二,诗中对景象的描绘十分细致,且很有条理。诗人从月夜度镜湖到拂晓登山见海日,再到黄昏倚石听熊咆龙吟,看到了云欲雨、水生烟,石扉中开、仙人如麻,如此细腻而清晰的描绘,更像是诗人有意识的想象,而不像无意识的“梦游”,因为真实的梦境往往是模糊、混乱的。
问题二: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场梦游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来分析。李白早年就有济世之志。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听道士吴筠推荐,召李白入长安。李白满心以为自己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初到长安的李白确实有过一段风光时期,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趋附权贵,因而受到排挤,还招致玄宗的不满。天宝三年(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一腔豪情壮志却无用武之地,这对李白的打击非常大。《梦游天姥吟留别》大约作于李白离开长安一年之后,此时他即将南游吴越,于是写下这首诗送给留在东鲁的朋友。写作此诗时,李白被赐金放还的郁闷心情尚未平复,于是通过诗句吐露自己的心声。托言“梦游”,是因为不便直言。
问题三:诗中描绘梦游历程的依据是什么?
人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笔者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写的梦游见闻,很可能是李白奉召入长安直至被赐金放还这段经历的再现。“一夜飞度镜湖月”,对应李白被吴筠举荐;“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是写诗人在京城的新奇见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隐写政局的险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可以对应李白入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可以理解为见到了唐玄宗、杨贵妃等人;“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暗藏诗人被赐金放还的痛苦感受;“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流露出诗人对长安经历的深深留恋。梦境和现实经历如此匹配,也从侧面证明诗中所写并非真的梦游。所谓“梦游”,不过是诗人抒发心曲的障眼法。
问题四: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李白并没有将自己在朝廷遭受的挫折真正放下。他丢不下“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忘不掉曾经“著书独在金銮殿”的尊荣,对长安之行意犹未尽,对被赐金放还深感失落,同时也对政治的复杂和权贵的阴狠心有余悸。面对这样复杂的情绪,李白无可奈何,只能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来自我安慰,只能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来排遣苦闷。至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然充满豪放豁达的情感,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完全是全诗主旨所归。这场浪漫瑰丽、奇特迷离的“梦游”,真正反映的是诗人在入世与出世间的挣扎徘徊,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以及坚决不向权贵屈服的傲岸人格。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4年5月8日文章《梦游:打开〈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钥匙》;作者: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许雷雷;图源:图虫创意)
仙女都在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