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孩子要不要熟习方言?
(一)牙牙学语
在这个话题之始,我想先说说牙牙学语。 不知您是否留意过,孩子牙牙学语时总是喜欢说叠音词,比如吃饭饭、玩球球和睡觉觉等等,其实这也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孩子用叠音词的表达方式是他们学习语言阶段中的特点决定的。婴儿的发音从简短到稍长,从简单到复杂。幼儿句子的发展是从单字词到双字词再到三字四字,然后才到短的句子。当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宝宝”、“糖糖”等的叠音词是他学话的萌芽阶段。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这时的抚育者(陪伴者)把儿语中叠音词放入完整规范秩序的句子里并无不妥,比如:“妈妈在看宝宝玩球球。”“奶奶给宝宝拿糖糖”等,将孩子的叠音词语言与眼前的情境结合起来,将他(她)想要表达的重复地表达出来。引导孩子快速的进入多词句的、规范的表达语序之中。同时,抚育者(陪伴者),尤其是妈妈或者奶奶(姥姥)等女性亲人,在适合的情境下用叠音词来跟孩子说话,蕴育了浓浓的爱意,更是长辈对晚辈的亲昵传达。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特别是到了三岁之后,母语中的发音已基本掌握,这时叠音词的对话方式就应逐渐的减少,但有的孩子到了4、5岁还改不过来,会让孩子的父母有些担心,毕竟孩子最终是要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来表达的。一旦孩子形成了叠音词表达的习惯,再在每次说话前“转换”一下规范标准的表达就让人有事倍功半的感觉。所以,我的做法和建议是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就用标准的规范的词语教他,训练他,既然他能说双字,叠音和不同音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可以减少孩子转换表达的过程,促使他的语言表达规范、简练,这样一来,孩子在三岁2-3岁时可以接触和学习更多的词汇,提高学习语言表达的效率。
(二)熟习方言
当今很多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不会说父母家乡的方言,且不说方言也
是语言遗产,单是从跟家乡人尤其是老辈亲人沟通方便来说,我主张住在城里的孩子有机会的话还是要熟习一种方言,至于是父系的家乡话还是母系的家乡话都无关紧要。最好是从他学说话开始就学说方言,因为如今普通话是主流,到了幼儿园,很快就能学会了。方言则不然,需要刻意给他一个学习的环境与机会。
我老家的方言比较独特,是广府话的一个小分支,说这种话的人也不占我们县(县级市)的全部,只有相邻的几个镇,为了使它很好地传承下去,已经有人在编撰字典与词典,我父亲这两年也参与其中,发挥着他退休前曾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汉语言文字有一定基础的优势。记得我儿子3-5岁的时候我曾想过教他说我老家的话,可是他常说的是普通话,对我家的方言并不感兴趣,我也就没勉强他,只是在自己心中留下几分遗憾。那时候他上的幼儿园,也很少有孩子说粤语(白话),因而他也只会听,不会说白话。到了7岁那年,我父母给我从家乡找了个阿姨,年纪比我大一轮,她完全不会说普通话,这时我父母已经离开我们回家乡养老,我们平日上班是早出晚归,与阿姨之间的日常沟通全靠儿子操着半生不熟的白话,环境促使他逐渐学会了白话,我非常高兴,每次打电话回家,总要拉上儿子用白话跟外婆说上几句,他虽然还说得不太标准,但比起老人说普通话要容易得多,婆孙俩的距离显然是拉近了不少。
其实掌握了一门方言,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来说远不止便于与家里的老人沟通。遇到紧急情况,又不便于让对方明白的时候,来一句方言也许就能缓解危机。若找个会说同一种方言的恋人,公众场合悄悄话说得是那个方便啊!
城里的孩子要不要熟习方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