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昆明,天晴,第22篇复盘文。
从7月份开始记日常流水,主要是记录时间花在哪儿,想通过记录找到自己的规律,知晓哪些时间是可控且能高效利用的时间,哪些时间不可控。
复盘文也持续写了20+篇,想通过复盘,梳理出自己的框架,培养好的习惯,达到能控制自己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的自律状态。
今晚翻看11月份的记录,把吃饭睡觉外的时间分为两类,一是状态良好并用于个人成长的时间(燃时间),二是状态不佳且放纵自己无节制刷手机刷剧的时间(丧时间)。
统计结果有点出乎自己的预料,本以为这是自己状态不错的一个月,但没想到丧时间达到了90小时,平均下来每天3小时,而燃时间37小时,平均每天一个小时左右。
相当于每天睡觉8小时,上班8小时,余下的8小时,除去吃喝拉撒3小时左右,余下的5小时中只有1小时用于自我成长,3小时在堕落,余下的1小时不知所踪。
看到这组数据,心里面非常抗拒,不愿意承认,这就是我以为的,状态不错的且上进的十一月。
再根据每天计划的三件事完成的情况来看,这确实是一个糟糕的“努力”,被列为本月重点的三件事,完成度最高的一件事进度是50%,另外两件分别是30%和10%,这又是一个另人沮丧的发现。
这不禁让我反思,这个月明明是早起状态最良好的一个月,但为什么事情还是没有进展,我到底努力了些什么?
再看记录,才发现燃时间基本都是早起后的状态,用来看完《从行动开始》、《卓越行动力》,《亲密关系》看到一半。而该听的课,该付出行动的计划都被搁浅了。
为什么会被搁浅?
看到每日重要的三件事,发现自己的一个bug,从月初到月末,这三件事一直在日历上循环,却从未被拆解。导致每次看到这三个任务,都下意识的觉得压力大,想逃避。
现在心情有点沮丧,但唯一庆幸的就是,我看到了这个现实,看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就是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动,把三件事拆分成每天可以行动的微小计划。
譬如有两个重要课程,因为一直拖着,导致天天跟不上节奏,索性破罐子破摔,连群里的互动都没参与了,心里还好奇群里那些很厉害,每天事很多的人这怎么跟上课程节奏的。
现在想来无外乎是懂得任务的拆分,每堂小微课,时长大概30-60分钟,听完并完成作业,需要3小时左右。
这是在记录后发现的,并且那些能跟上节奏的人也需要2.5小时左右才能完成听课和作业。
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常常期待能有一个大整块时间来完成这件事,期待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所以经常把这种“大任务”安排在晚上7-10点,无奈现实打脸打得不留情面。
而那些跟得上节奏的牛同学,再私聊后发现,他们是在确定自己有25分钟以上时间块的时候,就会直接听课,然后白天基本能把课程听个大概,并简单记录重点,晚上会快速的听第二遍,并直接做作业,用时大概1.5小时。
接下来,会在12月份用上任务拆分的小技巧,就像《微习惯》所说,保持自己每天的固定动作,持久为止,直至成为习惯。
通过持续记录,发现自己可能就是所谓的笨人,这和之前认识的自己有所出入,但这不影响我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希望的人,我想改变,且能改变。
2018还有最后的一个月,拭目以待。
有想一起玩的朋友吗,我们可以搭伴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