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02| 城市的内外向

002| 城市的内外向

作者: Alisee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00:59 被阅读0次

    参加一个线下交流会,主题是Traveler' s Party,参与者多为有海外经历的中国人或者在华的外国人。在中国人中,一类是有海外学习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另一类是爱好旅行的北京人。

    地点在三里屯偏边缘的酒吧,内设有沙发高脚桌与灯光音乐,入场时大多数人已经坐定,或群或对地交流。开场例行是“world traveler”心得分享,一位在华(东北到北京等,曾有过中国夫人)混迹多年的法国大叔讲述了旅行的感悟,以及暑假自驾环游黑海的计划。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大家在各自坐定的圈子里分享,有人始终坐在原地,从而过半人都没有到脸熟的程度。我和身边两位在国外读书的华裔小哥聊了会工作,互联网等话题,而后又与新来的互联网HR交流了旅行感受。最后一小时,我提议去场内转转,与其他人打开话题。

    与以前参与过的类似交流会相比,大家显得礼貌而较为拘谨,很少有热火朝天的讨论,相见恨晚的友谊,或是穿梭自如的social(除了一位在京读博的俄罗斯大兄弟,半英语半中文地和很多人攀谈)。这或许是参与者少了一些对其他人的好奇与期待(毕竟多数都是工作阶层中国青年),场内音乐与布置也没有完全激发大家的互动欲,组织方似乎定位是free social(自主度完全在个人的尬聊)。

    我和HR姐姐交流中都感受到,在帝都似乎缺少年轻人之间社交的多元化平台。一方面,中国年轻人面临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的压力,对外来者分享空间与有限的休闲时间是一种奢侈(如Couchsurfing基本没有流量)。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他者)的好奇、了解乃至接纳并不是日常中的主流,很难看到各种类型的亚文化表现舞台,人们习惯了向内在文化(消费)形式获得日常需求。相比而言,伊斯坦布尔风行的街头艺术(音乐、酒吧、表演、展览等)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很强的对外包容性。此外,作为一座古城与政治中心,城市的文化空间与内容集中于文物古迹,或是郊区的户外场地,交通方式为单一的地铁或公交,自然地将人隔绝成为不同的单行线。还是以伊斯坦布尔为例,从地下铁到地上轨道,再到小包车与游轮,人群奔向或停留于共同的公共空间(广场、艺术馆、海峡)或舞台(酒吧、演出点)。

    交流形式应当是自然形成的。为何在帝都比较难出现“世界城市”般的图景呢?直接的因素在于语言与话题,外语流利度(英语之外的法语、西班牙语或俄语、阿语在这里并不常见)以及国际话题讨论度(国际明星与政治经济事件)的稀缺使不同群体间缺少沟通的磁石。城市的生活状态间接性地影响了本国人的开放性,如果物质追求与人际网络成为束缚,谁还有闲情关心非洲小国家的部落和拉美的气候变化?此外,外来者对中国的印象与期待也会影响其是否想要了解这里的人(在平等层面的对话)。媒体塑造的自由缺失、政治高压、物质崇拜、工作狂人估计让我们在“Ta们”的眼里是一群缺少主体意识的巨婴和沉溺劳作的机器。在此情况下,日常的跨文化交流往往是小部分人(常常是压力较小、视野开阔的当地人)组织下才会产生了。

    场内还有部分是海外华人,对中国的好奇与天生熟悉(比较层次上)使他们成为场内的活跃分子。双语能力的自由切换,西方教育下的思维模式,国内的亲友网络,使他们对快速变化的中国有旁观者视角。或许,这将为中国一线城市架起向外沟通的桥梁。

     2019.04.28 弗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02| 城市的内外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cr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