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大都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应试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让你以为自己不喜欢读书,事实上只是打开方式不对而已。
古代人考取状元,也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只不过考上状元可以入朝做官,飞黄腾达,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时读书的目的更加明确。
现代人考取大学,就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考得好,你是那个“别人家的好孩子”,考得不好,你是听着“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长大的孩子。
记忆回到十年前,那时候农村学生还没手机,高一(1)班的教室里,学霸们坐在前排奋笔疾书,学渣们坐在后排嬉戏打闹睡觉,坐在学霸与学渣中间的,反而是看书最多的人,他们看的不是教科书,而是神一般存在的“网游”,比教科书厚两倍有余,我看见他们手上的书两天换一本,班主任时不时躲在窗边悄悄没收一本,还不了书,被扣了押金,第二天又来一本新书,继续藏在抽屉里做低头族,我至今未明白它对男生的吸引力为何如此之大。
学生时代我们不喜欢看教科书,就连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都死记硬背不住,但是讲起小说来眉飞色舞,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谁学生时代没在课堂上看过几本课外书呢,谁没追过几本小说呢,你喜欢郭敬明,他欣赏韩寒,还有那个她喜欢过的饶雪漫。
毕业后我们不喜欢看书,终于摆脱了考试的牢笼,但是大脑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挥之不去,形成了对书籍的抵抗。我们开始找理由,看书有什么用,不如多赚点钱;我也想看书学习,但就是看不进去;我买了很多书,可是没时间看。
其实我们不是不喜欢读书,也不是没时间,只是没找到阅读的方法。我们大脑里有个小乌龟,喜欢稳定不变;还有个小老虎,遇到威胁就反击。
怎么对付小乌龟和小老虎呢?对于没兴趣的书做加法,打破内心稳定的小乌龟,对于没有愉悦感的书做减法,不要与小老虎直接对抗。
没时间、没精力、无法专注、记不住,是我们放弃阅读最常见的理由,也是我日常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买了很多书,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至少有六十本以上没看完。
上个月计划每天晚上21:00-22:00看书,事实上并不如意,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和手机电量一样,有的人早上满格,工作一天后只剩下20%甚至10%,有的人早上疲惫,晚上满格,所以擅用自己精力充沛的时间很重要。周六听了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调整了计划,也在尝试初步的阅读方法。
分享给以为自己不喜欢读书,其实是不会阅读的你:
1、调整了每天的阅读时间:早上8:00-8:30,晚上21:00-21:30。(每天至少一小时,往后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利用更多的时间来阅读)
2、比平时早起半小时:平时7:40,现在7:10。(晚上23:00睡觉,午休20分钟,睡眠对于精力来说很重要,至少保证八小时睡觉时间)
3、手机上安装了番茄钟:25分钟阅读,5分钟冥想。(利用番茄法,25分钟做事,5分钟休息,对我而言冥想也是一种休息和锻炼意志力的方式,番茄法25分钟不长也不短,更容易专注,而且APP有自带的轻音乐)
4、阅读道具:已有四色圆珠笔、便利贴,已购买在途中的荧光笔和方格笔记本。(现在用四色圆珠笔做笔记,比只用一种颜色视觉焦点更聚集,荧光笔划重点更突出,方格笔记本更灵活自由,手绘、思维导图、横着竖着写都行,现在的普通笔记本有限制感)
5、微博打卡:打卡是上个月就有做的事情,仪式感也是一种精力管理,而且能够促进习惯的养成。(养成阅读习惯,提升兴趣,增加信心,帮助记忆,及时分享)
6、我目前的初步阅读方法:先看目录,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标题做上记号,按记号来跳读,边读边在书上划线做笔记,每一章读完后,把自己认为的重点做个小结,读完感兴趣的部分,其他部分再根据情况来阅读,最后复习,把重点笔记整合到笔记本上。
这样的阅读方式重在提起兴趣,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不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可以看完也可以不看完,如果担心会漏掉核心内容,或者读目的性更强的书籍,那就采用另一种方式,先看目录,列出你的问题,想从这本书中找到什么答案,带着问题去看,不仅能更专注也会更有效率。
如果还是说不喜欢读书,请再回头看看以上六点,有没有无形之中解决没时间、没精力、无法专注、记不住问题,有没有对阅读方法、提升兴趣、养成习惯有初步的认识,如果有,尝试着行动即可,如果没有,请听下回分解,谢谢。
看书不是学霸的专利,我不是学霸,但喜欢阅读,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