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保定市顺平县阳蒲阳镇两名初中生遭同龄人掴掌数十次,视频在网络上传后引起社会关注,据网友统计,在这段3分钟40秒左右的视频中,一名手拿香烟、满口脏话的黑衣女孩不停掴掌两名身穿校服的女生36次,期间只要女生出言反抗便会遭遇更严重的毒打。
事发后,顺平县专门成立调查组,对该起凌辱事件进行调查,最新声明表示,学校和有关部门已经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出处罚问责,双方家长也已经达成协商,到此事件似乎也告一段落,可是后果又会怎样呢?施暴者道歉了事,属于未成年,所以不会受到刑事惩罚,而对于受害者一方,是一句道歉就能抹掉心理的阴影吗?从视频中不难看出,当时受害者的无助和凄惨,心理学家也说过,童年时期的凌霸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这种心灵的创伤时间都难以轻易抹掉。
当然,真正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是施暴者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当事件热潮褪去,是否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报复性行为,或者说,对于那些大多数没有被曝光的欺凌行为的施暴一方,这种警醒作用又有多大?事件发生后,该反思的不仅仅是打人的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学校和社会。
校园欺凌事件并不少见,尤其是网络发达后,许多令人吃惊的视频被放公布开来,人们在震惊的同事时更多的是一种烦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从事件发生的大多数地区来看,以农村偏远地区的为主,这就涉及到教育的公平化问题,不可否认中国地大物博,教育问题不可能一时间解决,但是我们倡导了这么多年的公平,实际效果怎样,基层的师资力量和物质保障到底做好没有,鞭长莫及的地区,什么才能有效监督教育的成果而不是糊弄了事,问题发生后学校关心的却是谁把视频放到网上去的,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态吗?形象问题固然重要,可是买椟还珠的做法该反思,这不仅是对于国家有关制度的考量更是对于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拷问。其次,在农村多数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处于隔代抚养,际代间的隔阂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爱的匮乏也会造成孩子逃避现实、沉溺虚幻、亦或成群体找归属感,而网络中,暴力、欺凌等行为也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原型。
“不可以”承受的重量缺少合适的引导人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父母的言行举止亦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不该把教育问题一股脑全部推给学校,置身事外。为什么会暴力,这不是一时半会形成的,从开始的试探到后来的无畏,这中间的过程是长期的习惯性认可导致,施暴者本身认为他没错,即使有也不严重,有网友为受害的女生感到悲哀,责备她们太软弱,可以奋起反抗,可是现实是弱肉强食,在这种完全忽视他人尊严和生命安全的行为之中,反抗的后果没人可以预测,施暴者抱有的无罪心理才是最可怕的,《声之形》中施暴者初期并没有认为那是多么严重,只是为了在群体之中保持一致,群体的压力致使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恶性循环。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教育要礼貌待人,被欺负了保护好自己,可是他们忘记教我们分辨礼的界限,在所谓的正确的教育法则下,被欺负了该怎么办?父母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反抗或许会有危险,忍着也会更惨。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界限,在遇到危险时忍耐只是纵容,助纣为虐的往往是怯懦的自己而非他人,明确的告诉他人我不是好欺负的,你可以不喜欢我,但是绝对不可以危及他人生命安全,当然,这不是仅仅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学校方面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教育的本质不是书本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标准与规范,内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加上外部安全体系的维护,切实保护好学生生命健康。父母而言,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告诉孩子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正确的引导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在生活中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对于其学校生活的了解,而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就够的。“不可以”承受的重量
没有人天生就爱欺负人,后天的环境影响了不同的发展轨迹,这要从社会和身边找原因,同样,没有人天生就活该被欺负,生而为人,每个个体都是价值的存在,当我们被欺负时更不该忍气吞声,明确的告诉他们“不可以”,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外部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