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清早,到校。
走过荷花池,不知何时为数不多却婷婷玉立的荷花凋零了。当然,不是全部,其中数枝如此。随手用手机记录下来。

想起昨天在课堂上对“荷尽”“擎雨盖”的理解,好像还欠点儿火候。就想着把照片放给孩子们看看,虽然不是深秋时节,荷花的掉落也并非全部,但至少能看到校园里也藏着古诗的韵味。
小郝说:看啥图片呀,带着来看看呗!
说到做到。铃声一响,先给小朋友们打了强心针:好好表现哟,高效率完成课堂学习,带你们去校园里转转。一片欢呼中有人说:别激动,别人在上课呢。
还真是挺管用,那叫一个积极。书写笔记的速度开启了1.5倍加快。我们一起去《山行》中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关注易错词“霜叶”;还学习了“坐”是“因为”的意思。还真使那些善于探索的孩子恍然大悟,改变了自己惯性思维。一起到《夜书所见》深深体会作者的游子心、思乡情。原来“挑促织”是“斗蟋蟀”;身在异乡的游子此时不仅想到了家乡、家人,仿佛也看到了儿童时的自己。
孩子们满眼都是“原来如此!”对古诗的探索,在读中思、在读中悟。我化身窗外的小虫子(此意源于《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中窗外听课的情节),他们读完一首。我说:没听够,没听够。他们接着读……
合上书本,我们出发吧!
没有言语,只是跟着往前走。来到荷花池,孩子们好像恍然大悟,又好像不太确定。我说:是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虽然未到深秋,但是其中有几枝已经呈现出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一起见证生命的凋零与重生。为它们吟诵吧。全班同学开始齐诵……
课堂的生态,让我们努力改善。与生活产生连接,生动有趣印象深。

荷在,等深秋,荷尽,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