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上海,曾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文化多元,政治清明,基础设施完善的国际化都市,你知道它是怎么成长的吗?
华亭溯源
“小渔村”时期的上海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立起了行政县,称为华亭县;至宋朝,松江河南岸青浦东北又有青龙镇。南宋时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这里商船云集,热闹非凡。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大商埠从此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上海被开放成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入侵垄断,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各行各业的发展。上海开始了发展之路。
城厢风貌
城市的发展必将是新老更替的过程,老建筑是历史的沉淀,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经历者。但他们已经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102是曾经的南市区,这个最具有老上海特征的区域现在已经被并入了黄浦区,这里拥有最多的老城厢、老城墙,拥有很多人童年全部的回忆,那是一种最最有着老上海生活气息的回忆.......
“老城厢”这些可能是仅存的几片老城厢,而后不久就要开展的动迁工作将使得这些建筑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我不禁想到城隍庙里也在大规模的动迁,也许,几年之后,上海就真的再也没有老城厢了......
十里洋场
30年代老上海,十里洋场、活色生香。
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并存着三个不同的“上海”:一个是十里洋场的“上海”,一个是市南市北的狭窄弯曲的弄堂里所谓小市民的“上海”,还有一个是苏州河两岸的工人区、棚户区的“上海”。然而上海当时作为各国殖民统治地,在大多数人怀旧的气息中,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充斥着纸醉金迷的那个老上海。百乐门,电影明星,跑马场,舞厅······老上海一度成为威震八方的亚洲和远东第一大城市。不乏有人赞誉“30年代的上海,才能够象征着品味,格调,优雅,浪漫,摩登,经典”。
弄堂才是老上海最经典的标志,它是上海的根,,上海的魂。新华别墅因为住着很多华侨被称为“外国弄堂”。步里高、大庆里那样的叫石库门。老虎灶、胭脂店、粮油店、南货店······是在老弄堂里最多的小店。
车马春秋
90年代,繁华始点。
外滩、淮海路、南京西路、成为上海的地标,各大商场在那个年代纷至沓来,南京西路的梅龙镇、恒隆,淮海路的伊势丹,徐家汇的港汇广场,在上海人看来,那可是气派的了不得。
早先的浦东属于上海的郊区,上海人有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之后在那个年代,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陆家嘴金融区拔地而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待也在很多年之后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建筑,如此一来,浦东浦西,隔着黄浦江遥相呼应,相继争辉,成为了夜上海最繁华的观景点。
这座城市历经百年沧桑,在昨为租界统治时期,遗留了许多欧洲风格的建筑。在黄陂南路不起眼处坐落的丰子恺故居,第一次、第二次人大会址,在多伦多路上,集中静立的丁玲、蒋光慈、沈从文等名人故居,无不深藏着功与名的情调。
上海,自繁荣至今,已不再是中国人的上海,而是世界的明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