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到了,来医院咨询孩子情况的家长也多了些。看到同龄段的孩子们,上中班,大班,准备着上一年级的。他们着急了……
一方面平时忙工作,另一面孩子大多是长辈们带大的。
见孩子一面,一年就那么几次,也不会在意。长辈不提,家长们可能毫无察觉。顶多也就想个几天,心想过段时间,孩子就会好的。
1
印象最深的,去年5月下旬的样子,中午刚吃饭回到医院。看到一位身穿黑色老款的中山服外套,头发有些杂乱,皮肤黝黑发亮神情憔悴,一米六几的个头,猜想这位应该是爸爸。旁边站着一位高大魁梧身穿黑色皮衣,头发梳得整齐的二八分,站得笔直,戴着一副金色眼镜,两手插在裤兜里看上去有60多,从容淡定地跟主任谈话。旁边有个六岁左右的男孩不停地跑,尖叫,连“a”也不会发。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从襄阳过来,到武汉咨询孩子的病情。看看有些办法解决。一位是爷爷,另外一位长期务农的是爸爸。问了下,孩子的基本情况,爷爷很快就有了抵触情绪。身子转向外侧,表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后来竟然直接说,“我们的孩子是贵人语迟!”
当然,主任还是和他讲了许多,后来介绍他去湖北省残联中心。
男孩,六岁多,呼名反应无,发音基本无,基本的一步指令无法执行,听理解较差,认知发育年龄可能不到两岁。
一般这个情况,做家长不能毫不知情吧。而且并不重视。就算是第一次当爸爸,怎么能对孩子的正常发育视而不见呢。做这行,对于此事早已司空见惯了,仍然很心疼孩子。如若当初,早点带孩子去做检查,早日康复干预,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子。
后来过了两个月,有个同事去残联中心学习,见到了他们。在那里,孩子已经开始进行干预了,安心了。
2
之前有位四岁半左右的女孩被爷爷和妈妈带过来的,在武汉各大医院和机构四处咨询。还记得刚开始见到孩子时,她的眼神躲闪,像只受惊的小鹿藏在妈妈身后。
整个评估下来,疑似自闭症。当时跟妈妈,您带孩子先来上个三个月的康复训练,每天在家里也要教孩子回家复习。
后来,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的情况有所好转。家长对自闭症又不太了解,当时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大医院做个详细检查,听听专家的建议。我们跟家长说破嘴皮,可能都抵不过专家三分钟不到的咨询或是一个诊断结果。
庆幸的是,家长肯和我们一起勇敢面对孩子即将来临的一些问题,例如入学、社交、不受人歧视或孤立等。
3
在去年了,一位学姐推荐的一本书《我想飞进天空》,作者东田植树(日本人)。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自闭症儿童,从六岁诊断后开始了他的写作。
他的妈妈一开始只是发现儿子与众不同,喜欢看街上的汽车轮子,可以一直看一天。一旦他的东西换了位置或找不到了,情绪会失控,尖叫、四处瞎串等。
他的妈妈也像大多家长一样,由否认/排斥―接受―崩溃―抑郁―再次接受的过程,重新审视了孩子和自己。东田植树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妈妈鼓励我把想说的记录下来,将来写成书,能帮助更多的人。由于他的不自主运动,妈妈给他设计了专属的交流代码,以便把他想表达的事情完整得叙述出来。这是一位母亲的伟大。
《我想飞进天空》这本书是在东田植树13岁时出版的,当时并不是很受欢迎,近一两年一度成为全球畅销书,更是翻译成多种语言。
所以说,可见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重生。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不是怨天尤人。
愿宝宝们都健康快乐成长一些孩子的情况不近人意,可能毁于家长的“我以为……”。我以为他就是说话晚,我以为他害羞不善于表达,我以为时间会改变现状,我以为一切都会自然好起来……
太多的我以为,反而耽误了孩子宝贵的康复阶段。之后又会,怨天尤人,拿孩子和家人出气。
作为一名治疗师,家长都会问,我们孩子什么时候能好?
我的统一回答,这没有确切时间。孩子会不会好,跟时间有关系,但至关重要的是您们是否有勇气面对孩子的真实情况,并持之以恒。不管您们做不做康复,或在哪里治疗,孩子是否能完全治愈,孩子的年龄会越来越大,何不赌一把!万一奇迹出现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