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的适应与施展
云野
许多智者认为应该追逐趋势行业,甚至蛰伏的行业,这样的余生与人生会有众多的幸福感。我以为这些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在以满足小自我基础上的知足,或者就是幸福感的存在。
我们被诱导参与科学进军,到了一定程度被提醒要参与师范行业的建设——虽然臭老九之声不绝,但是我也不相信会不注重教育,及至看到有六位科学人士的联名信后,身心已经注入了师范的范畴。师范男生少报,恰好高考降分录取,很快就拿到进去本科院校的通知。赫然写着“国家任务生”,觉得身上得到了特殊任务的加持,一下子意志有点澎湃。
这种澎湃延续到了大学的整个阶段,那时的长跑好像是为了迎合这种澎湃而在的。有鼻窦炎,身体素质需要塑造,所以年轻时张狂运动与不择食反而铸造了身体的一时强健。现在敢这样?听说膝盖磨损的后遗症等,还是有点适应性的改变就算了。其实,多数都是自己的心理暗示为主,实际上相对的事实却是大相径庭。为了保留着活力,野一点甚至活动稍微扩展一点,已经是在所难免。基于视野与忍耐的缘故,生活还是展示了它该有的面貌。
那些被鼓励的积极批评性的思维,到了一定程度是被阻止的,因为相应的组合内部不一定会喜欢如此。那么异质性思维的提出,如何得有空间?在一个大学小组交流会上,提出过这样的异议,实际上这种类型的异议至今还没有解决,反正我感觉到越诚实实际上是“越吃亏”,“吃亏”多了,醒目的渐渐变成哑巴,只是做事——不醒目的,继续成为漂的对象,甚至成为边缘化的角色。我们一直生活在生命的边缘,如果不是新冠的提醒,我们还不知道自身的生活习惯与生命运作模式有多么的可笑。
饶毅说我们对真理和自然的态度,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有造诣的生命科学家,他对我们的社会与文化提出期望与批评,这也是相对重要的,毕竟作为一个有识之士他知道族群发展与变化的脉动。模式与规矩有相对的适应性,同时也“刻意”选择了一批人,当然有强而有力、学习能耐的人,他们依然是“勇立潮头”的;至于是否给社会带来新机遇、新价值,还是需要时间去检验。在相对稳妥的变化当中,如何允执厥中?似乎都不好说。
今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基因编辑工具技术新发现者,这意味着我们随时可以改写生命的编码,甚至影响到生命的表现形式,乃至可以激活那些曾经沉睡的功能。固有理论已经难以解释现有的现象,我们只有通过“主干推演”的态势去容纳更多的变数,不是须根般表面接触社会的表层土壤,而是深挖变形地长出粗壮有力的主根系,发掘时代的文化活力,把人类团推进一个共享的相对精致轨道。
据说,2025年文化产业活力会被激活,我们的各位网络水者,准备好了吗?莫说您的情志孕育,还没准备好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