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2天在徽州古城游览,这里的徽派建筑实在令人惊叹。当在徽商大宅院游览时,看到了一个没有门槛的门,导游小姐问我,这个门为何没有门槛,有何用处?

我一时语塞,因为我印象中,这里的建筑物的门槛都挺高的。
后来导游解释,这种无门槛的门,是帮工佣人和牛羊马走的,还有一用处,就是娶小妾用的。穷人家女孩嫁过来当小妾,就从平日牲口走的这个门进来。她一辈子都不能走正门,她们这种人的作用就是替主人生孩子的。
我说,等她们生的儿子将来升官发财了,她们的家庭地位就会转正提高了。
导游说,现实中许多小妾生了孩子,马上就过继给大太太名下,孩子长大后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生母是谁。
真真为这种女孩感到悲伤,从生到死,都不受待见。正常人家即使贫穷,也不会轻易把女儿嫁给人家做妾,除非是娘家舍弃了她。这种女孩到了夫家也没有出头之日,即使自己生了儿子也是相逢不相识。从生到死,连夫家的大门大院都没有资格走一走。
2.
其实,昨天在游览棠樾牌坊群时,同时参观了那里的2个祠堂,其中就有一个是女祠堂“清懿堂”。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女祠,是世界妇女大会指明要参观游览的地方。

再细看内容,这座女祠建造的原因,原来有这么一个传说:徽商代表人物鲍启运幼年时父母去世早,是姐姐(也有人说嫂嫂)艰难维持生活,抚养弟弟,一生未嫁。在鲍启运做盐商发达后,作为对亲人的回报,就建立了这“女祠”。这也是鲍氏盐商对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的回报。
一开始挺感动,再细想就很不是滋味。
历史上女人是一直没有资格进祠堂的。之所以有了这样一座祠堂,是因为这个女人为弟弟做了天大的牺牲,而且弟弟已经很成功,有了足够的钱财,才建起了这么一个祠堂。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付出有了回报,这个姐姐的地位瞬时在家里得到极大的提高。当然,在祠堂里后来还供奉了其他一些女性典范,她们都为了家族兴旺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懿堂'三字大匾高悬正中,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懿”字拆开是“壹次心”,即妇女只能终生一心事一夫之意。
要知道,这时家里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女主人为彰显自己宽容大度,往往主动提出给自己老公纳几个小妾。我想不通这些女主人是怎样说服自己的,或者她们已经被教育的已没有自我感觉。

就像女祠中庭匾额写有“福我云礽”四个大字,匾额中的那个“我”,中间那一长横是断开的。“我”字从中间断开,即舍“小我”取“大我”之一,“小我”就是自己,“大我”就是整个家族。也就是说,为了整个家族,女人的“小我”,即女人自己,就不必存在了,就是凡事都不能考虑自己,表示女子的忘我牺牲精神。
想想这种观点真是可怕,无形中绞杀女人的天性,不能让女人有一点自我意识,把女人变成一心服务于家族的工具。但是表面上做的又是那么的道貌岸然。
所以,我觉得这座女祠“清懿堂”,表面看是对女人的尊崇,实际上是对女人的另一种压榨方式。为了家族,这个女人要做到心中无我,要对自己男人一心一意,最好主动给自己男人娶几个小妾并管理好。把自己一生贡献完毕以后,死后的牌位也许能在这座“清懿堂”里享受几年香火。
3.
不管是走没有门槛的门嫁进来的小妾,还是死后牌位可进“清懿堂”享受香火的大夫人,她们都是这个时代被践踏的人。她们活着的时候,大太太可能会想尽办法折磨小妾,因为大太太对小妾分走自己的男人太痛很了。不过,大太太当着别人的面,依然会端庄宽容大度,甚至慈祥,她们不会让别人看到自己嫉妒残忍的一面。
从这一点看,“万恶”的旧社会真是“恶”,当然也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女性感到庆幸。因为现代女性可以去追求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一切东西。
现代女性能拥有当下的这种生活实在不容易,所以,奋斗吧,女孩们,珍惜当下的每一寸光阴。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