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父母好好说话是自青春期开始就困扰很多人的难题。工作与生活的历练使我们产生心理上、自我意识中的成人感,要求摆脱父母的羁绊,拥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而父母则一直当我们是需要保护、监管的“孩子”。每一次沟通都是一种关于“控制权”的较量,不知不觉中沟通的初衷被忽视,沟通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小彤是大人眼里的完美小孩,乖巧懂事还学习好,顺顺利利考上不错的大学,找到一份父母眼里特别完美的工作,她的青春期也不存在叛逆,一路与父母都是沟通舒畅,彼此满意。
然而,花无百日红,之前省的心之后必然会通通还回去。
当年近30还没有把自己给嫁出去,如此不符合父母“乖女儿”标准的事情,变成她和父母沟通中的定时炸弹。谈话中父母总是能嗅到导致单身的“罪因”,对于小彤出去会见闺蜜老友也颇有微词(觉得这对于找对象来说是无效社交),显然,在父母心里小彤已由之前的Baby Perfect 变成了Miss Loser。小彤逐步因为这样的落差而与父母沟通吃力。
这样的情节是不是似曾相识或者正在你那上演呢?
我们在职场上学沟通、讲识人,到头来发现我们最不识“善变”的父母,最不懂与父母好好说话。那么就更勇敢点直面惨状,来分析下现状,为进一步的解决问题做准备。
先来看看与父母沟通的前后对比情况。1. 沟通频率要么锐减要么暴增。喜欢冷战模式解决问题的原生家庭,通话频次由每天一次到每周三次再到每周一次,甚至更少,因为父母要通过沉默疏离传达他们极度的“不满意”;喜欢吵架、控制模式的家庭,通话频次很有可能从一天一次变成一天N次,因为父母想要通过知道你每时每刻的动态来确认你在为脱单而进行争分夺秒的行动。2. 从自我沟通主动性看,以前打电话给父母就像困了打哈欠一样,稍有念想就拨通电话,而现在则是思前想后,忸忸怩怩。不但要在二老心情顺的时候拨,还要挑他们忙碌,无暇做话题延伸的时段拨打。3. 沟通内容日趋单一化、同质化。以前要么听爸妈话家常,要么我们爆爆工作生活中的新鲜际遇,如今话题主要围绕两大主题,一个是“是否有目标、有进展”,另一个是“你单着,你有错”;4. 沟通的情绪体验直线下降。曾经再累再苦与父母沟通后满是慰藉和温暖,而现在接一则电话就如临大敌,挂电话后挫败感、自责感、自卑感交织着送我们进入悲惨世界。另外还要特别补充一点就是我们的身体反应,有的人会出现身体紧绷,严重的还会有胃部不适或者手脚冰凉等情况。
(from internet)在此情形下,单身汪们的心态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暂时先回避沟通,寄希望于自己哪天“缘分”就到了,突然就可以结婚,与父母的沟通之困忽然就解决了。2.陷入自我贬低,乖顺应承父母,逢亲必相,逮着个适龄异性就开始畅想美好未来,约会到第三次就觉得自己半只脚已踏入婚姻殿堂。3. 父母的教训叨念很容易引发自我防御,以更大的声音更愤怒的情绪不耐烦的顶回去,此招所谓的先发制人,在地雷爆炸前自己先引爆,以此把年老的父母“震慑”住。
然而事实上第1种想法中有个很玄乎且不确定的变量—“缘分”,没人知道它哪天降临,父母的耐心将慢慢被消耗殆尽。第2种想法最危险,往往很多婚姻家庭悲剧就是从此开始。匆匆忙忙进入婚姻,真正生活到一起才发现婚前瞎了眼选错了人,将不满和责备转移到父母身上,认为要不是父母当初催婚逼婚自己也不至于到此境地。第3种情况让我们与父母的隔阂更深,也让双方都成为可怜之人。双方处于零连接状态,在外打拼的游子们觉得自己处在一座无根的浮岛,人漂着心也飘着;空巢在家的父母则觉得自己倾心呵护的风筝线,断了,心也跟着天上的风筝一样落不着地。
如果你恰好单着,又被父母催恋催婚,与他们的沟通如上文所述,该怎么办?市面上关于有效沟通的文章和出版物有用吗?很遗憾,它们大多治标不治本,你会发现万千的沟通技巧抵不过和爸妈说话时瞬息万变的情绪触发点。我们需要从根本着手,先静下心来,向内看,调整好自我认知。熙言认为最重要是做好心态建设,稳固好内心,一切都会大有改观。(未完待续)
谢谢打开阅读的简书伙伴们,也欢迎关注古点点的公众号:熙言观享 (更多关于生活的观察和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