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我在计划清单里写下了这么一项:
□多哭几场,想哭就哭,让眼泪流下来,持续5分钟以上。
真的,我就这么写的。
现在回头看,愿望已经基本实现,这半年来哭了六七次,比历年的累计之和都多。
然而在写下这个愿望之前,记忆中符合上述要求的哭泣只有三次:
一次是在高中,跟小A姑娘从超市购物回到宿舍,不记得当时说了什么话,但突然间,我眼泪就刷刷地掉下来了,把小A吓得不轻。后来碍着室友回来,就出去蹲在宿舍楼的屋檐下。外面下着雨,我继续哭,一直哭,哭到没有眼泪可流。后来回忆找原因,也没什么头绪,结论是,莫名其妙。
一次是在家里,跟沉默寡言的父亲发起了一场谈话,结果谈着谈着就哭了,一边指责一边哭,积压的愤怒和痛苦在止不住的泪流中爆发。
另外一次是在心理团体活动中,感觉被彻底地忽视,强烈的“我不重要”的感觉席卷而来,种种混乱的情绪在内心翻腾,突然就再也抑制不住地哭了。
由于悲伤或夹杂着很多其他情绪而导致的放声大哭,并且在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让眼泪肆无忌惮地流下来的,印象中仅这三次。
三次!?从小到大啊,怎么可能?
我也这么觉得,不过实在想不起来其他情况了,因为在其他情况下,我都是在拼命不哭。
不哭,拼命不让眼泪掉下来,还要扯着嘴角笑一笑来面对所有悲伤痛苦的,相信不止我一个。
“哭有什么用”
“我哭了,事情难道就解决了”
“我不能哭,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
……
而为了深刻践行自己的道理,我们还会想尽各种方法。
“仰望天空,然后不再想让你哭的东西,眼泪会慢慢退回去。”
“我会拼命眨眼睛,有时候这样就忍住了。”
“每次要掉泪的时候,抬头扯嘴角,微微一笑眼睛一弯,再多吸几次气,把脑海中的念头反反复复过几遍,说这没什么,然后就真得没什么了。”
这就是我们,不相信眼泪,不轻易哭泣,剥夺了自己可以哭的权利,甚至是,在一步一步地成长中,我们也开始干涉其他人哭的自由。
面对小孩儿停不下来的哭闹,我们会厉声教训,“不许哭,再哭我就不管你了”;
面对其他人的哭泣,我们会安慰说,“不哭不哭,我们要坚强”;
看见太过脆弱的哭泣时,我们会有点郁闷,“动不动就哭,哪儿来这么多眼泪”;
……
不经意间,我们用了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其他人眼泪的价值,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好狠心,而且,我们对自己是不是太过残忍。
荷兰蒂尔堡大学研究哭泣的权威教授Vingerhoets说,眼泪与人类本性高度相关。现有研究也表明,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被情感触发眼泪的物种。婴儿用哭泣吸引大人的注意和关怀,眼泪是TA们表示需要的非常重要的工具,而我们,却在变成大人的过程中,逐渐弱化眼泪的功能。
因为,“哭”对我们来说,是如此地不堪,“脆弱”、“可怜”、“狼狈”、“不成熟”、“幼稚”,对男性尤甚,“太娘了”、“没有男子气概”、“还是不是个男人”……我们认为“哭”代表了窘迫、软弱和忧郁,我们的文化认同的是“有泪不轻弹”,是对林黛玉式的哭哭啼啼的烦躁,即使她背负着“将眼泪还他”的任务。
现实的默认规则是——如果你做得很好,你就没有要哭的理由。所以我们不哭,我们没有资格哭,然后在一次次悲伤隐藏中,我们渐渐不知道伤心为何,痛苦为何,甚至在快速将眼泪忍回去而后转身笑着处理大小事情之时,我们以为自己更加成熟了,以为自己冷静清醒,足以一个人来承担所有的悲伤,不需要麻烦别人。
不哭的信念我从小坚定至今,直到那次咨询师对我说,“你终于哭了”,“你这是在对你自己表示同情”。
为什么要让自己哭呢?
还有,同情?
我给自己的解释没能把我从长久的逻辑自洽中解放出来,但却从很多研究中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允许自己哭泣。
虽然科学家们并没有在“人们为什么哭”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但至少都坚信,哭泣和人类其他在进化中幸存下来的行为一样,有其固定的原因,至少,哭泣要对我们的生存有用。而且近来的研究表明,“哭”要远比科学家们想象的重要。
1.“哭”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关系,加强与其他人的连接
近来被认为比较合理的理论之一是:与大部分其他物种出生不久就已完全成型不同,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时就是脆弱的,身体上也不具备能够独立处理一切事情的能力。尽管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在身心上都变得更加成熟,但总会时不时陷入无助之中。Jonathan Rottenberg,一位情感研究员,也是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说,“‘哭’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号——目前有些事情你无法处理,没有能力去承担。”“这种行为很可能是由人类最初的哭泣演变而来的。”
眼泪显示出我们的脆弱,这种脆弱引起同情,拉近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心理学家有研究证明,向人们展示哭泣的图片,所有的参与者都判断有眼泪的更加悲伤。“当人们深陷强烈的情感时,某个大脑神经元区域就会被激活,而看到此情景的人的该神经元区域也会被激活,就像是TA自己也产生了这种情绪。” 伦敦大学学院名誉教授Trimble如是说,“其实能够哭出来,并且给予回应,是人类本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哭过之后,我们会感觉好一点
其实这有点言过其实,但我们往往都希望如此。是否会感觉好一点与衡量情绪的时机、是否有人在身边、是否收到了支持等因素相关,不能一概而论。
研究员让人们看了一部悲伤的电影,结束之后就立即询问,大部分人表示哭了之后更糟糕了。但别失望,更多研究表明,情绪宣泄需要时间去沉淀。Vingerhoets和他的同事让人们看了一部非常戳泪点的电影,90分钟,而不是立即在哭过之后,去测量人们的情绪表现,此时人们表示,这会儿的心情比看电影之前要好。Vingerhoets认为,一旦哭泣的好处被设定,哭泣就可以成为一种帮助人们从强烈的情绪中恢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还有研究表示,哭泣时,若旁边有人表示支持和安慰,人们会感觉更好;而如果只是感觉到了尴尬或者耻辱,或者孤立无援,没有收到支持,人们在哭后会感觉更糟糕。另外,自己一个人哭,或者有一个人在身边(比如关系亲密的朋友)陪着时,会感觉好很多;而有更多人在场时,只会感觉更糟糕或者没什么好转。
3.眼泪是一个天然的“疗伤者”
我们往往会听到说,“哭”可以释放压力,释放悲伤的情绪。当我们哭的时候,我们把压力一点点地发泄出来,在我们情绪紧绷时产生的化学物质也会在我们哭的时候排出体外。
也有人把“哭”称为是人体清除体内毒素的过程,可以降低血压,调节人类的免疫系统。有一个分析报告指出,在近140年来的关于哭的文章中,有94%说哭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忍住不哭会导致相反的结果。然而Rottenberg坦言,这更像是一种假说,因为迄今为止,并没有确切证据支持上述观点。
不管科学上如何争论,仅前两项好处都足够让我们相信我们没理由不哭。
我们不哭,不代表我们更成熟冷静,不哭是在拒绝对自己诚实,麻痹真实的感觉。越来越不哭,就越来越哭不出来,然后突然在某个瞬间发现自己竟然如此冷漠。
哭泣或许是我们对自我的一场救赎。哭出来是在允许自己脆弱,允许我们真正看见并体会自己的悲伤难过无助委屈,允许我们自己对自己同情。在别人面前哭泣时,我们是在对一段关系给予信任,冒着风险表示我们愿意敞开心扉去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或许会有人说,即使知道哭有这么大的好处,但我仍然哭不出来,还是觉得太难了。
因为我们怕哭了之后,会有一些东西暴露出来,这些东西会让我觉得我不值得交往,或者说,自己还不够好,不值得享有爱。BrenéBrown在TED的演讲告诉我们,滋生这种心理的背后,是我们不敢去直面的脆弱。BrenéBrown的研究发现,具有高价值感、归属感和意义感,并且活得非常满足的人的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全然地接受脆弱。
坦然地面对那个脆弱的自己,甘愿去做第一个说出“我爱你”的人,同样地,甘愿把悲伤无助用眼泪展现给自己和别人,承认说,我有脆弱的时候,我不像我想象中那么完美,尤其,我不是一个“神”一样的父亲,我只是一个人,我也会哭,我也会想要得到同情和支持。
而这,才是真实的我们。
希望不哭的我们能让眼泪自由流淌,告别没有泪水的悲伤。
2016的下半年,继续多哭几场。
Reference:
MandyOaklander(2016). The Science of Crying.Time.
Lorna Collier(2014).Why we cry: New research is opening eyes to the psychology of tears.Monitor on Psychology. 45(2), 47.
http://open.163.com/movie/2016/3/P/T/MBIFJ6LQP_MBIFVCHPT.html
http://www.lifehack.org/333775/8-reasons-why-people-who-cry-often-are-actually-mentally-stronger
最后
Yes!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6月30日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LoveYourself(aizijiLVUSF)《为什么不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