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龙抬头时忆美食

龙抬头时忆美食

作者: 无心思过 | 来源:发表于2017-03-20 21:37 被阅读0次

           很多外地人对杭州的美好印象,来自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略有些空洞的口号,而我却是源自于著名武侠小说大师古龙的作品《碧玉刀》。

            古龙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比较沉重,故事通常惊心动魄且总是刀光血影,不过这部《碧玉刀》却少有地写得春光明媚,细腻婉转。没有国仇家恨只有儿女情长,甚至整个故事都放在初春的杭州西湖边。因此要看这本小说,最好是偷得浮生半日,伴着渐暖春风,靠在西湖柳荫,再配一壶龙井。

           然而,对于吃货而言,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并不是曲折的情节,而是这本书所记载的那些杭州曾有过和至今还在的美食。反正没事,且跟着书里的指示,一个个去寻找吧。

    原文:

    宋嫂鱼就是醋鱼。

    鱼要活杀的而且要清蒸才是最上品的,蒸熟了之后,才浇上佐料送席,所以送到桌上还是热气腾腾,那真是入口就化,又鲜又嫩。

    正如成都的“麻婆豆腐”,醋鱼叫做宋嫂鱼,就因为这种作法是南宋时的一位姓宋的妇人所创始的。

    但西湖水浅,三尺以下就是泥淖,鱼在湖水里根本养不大。

    而且西湖根本就不准捕鱼,在西湖捕鱼,搅混了一湖碧水,岂非也就跟花间问道,焚琴煮鹤一样,是件大煞风景的事。

    所以醋鱼虽然以西湖为名,却并不产自西湖,而来自西乡。

    尤其是塘栖乡,不但梅花美,鱼也美。

    ……

    西湖的酒楼,家家都有醋鱼。

    定香桥上的花港观鱼,老高庄水阁上的五柳居,都用这种法子卖鱼的(注:指的是将塘栖送来的活鱼用竹篓养在西湖里,要吃的时候再捞上来,该法至今一直沿用)。

    只有碧金门外的三雅园是例外。(注:三雅园里的鱼必须客人自己钓上来,这样才更有成就感)

    这么一小段文字,信息量却很大。

    1、西湖醋鱼与宋嫂鱼羹:今天西湖醋鱼和宋嫂鱼羹其实并不是同一道菜,不过我找来找去,发现很可能历史上确实是同一道菜。宋嫂鱼这个名字出现最早,在南宋的《梦粱录》里已经有记载在钱塘门外有宋五嫂鱼羹(卷十三·铺席)。不过清代大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吃货宝典)中记载:醋搂鱼——用活青鱼切大块,油灼之,加酱、醋、酒喷之,汤多为妙。俟熟即速起锅。此物杭州西湖上五柳居最有名。而今则酱臭而鱼败矣。甚矣!宋嫂鱼羹,徒存虚名。《梦粱录》不足信也。鱼不可大,大则味不入;不可小,小则刺多。——袁枚《随园食单·水族有鳞单》这里明确指出宋嫂鱼已经不行了,后来清末的朴学大师俞樾(白堤上有故居)和楼外楼合作,把切块的青鱼改成了整条的草鱼,并调整了做法,形成了今天的西湖醋鱼。据说完美的西湖醋鱼必须是这样的:鱼眼明亮,胸翅竖起,芡薄泽润,且无土腥,拌姜食之,略有螃蟹味(台湾美食研究员逯跃东教授的点评)不过现在楼外楼的西湖醋鱼给我的感觉是用醋把鱼给淹死的,貌似西湖醋鱼已经逐渐沦为忽悠外地游客的毒药了。。。

    2、三雅园:今天在杭州已经没这家店了,不过在民国时期应该是名气很大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家茶室,就是涌金楼。

    涌金楼位于南山路147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政和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原为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领受庆宴之地,南宋曾被重建,清代则是三雅园茶楼,1925年成为辛亥革命元老黄元秀的宅院“放庐”,1965年改建为涌金茶室,并保留了原先的木质屋顶和园林风格。后来曾被改为高端会所,一度从平民百姓的视野里消失,不过2014年杭州市政府清理沿湖会所后,又再度改成了平民茶室。虽然说清末明初是茶室,不过好像当时的茶室可是一个很热闹的去处,不仅可以喝茶还可以吃饭,甚至可以听曲看比赛,清末光绪年间,这里还是个象棋比赛的举办场所,永嘉象棋高手林弈仙当年就在这个茶楼磨练技艺。

    3、花港观鱼与五柳居:花港观鱼就不必说了,西湖十景之一,不过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公园,也只有茶室没有酒家了。顺便说一下,定香桥就是花港观鱼前面的那座小桥。而五柳居的话,历史悠久,且前面的袁枚也特意指出醋搂鱼清代最著名的就是西湖边上的五柳居酒家,可惜今天似乎再也找不到这家店了。。。

    原文:

    酒是用锡做的“爨筒”装来的,一筒足足有十六两。

    四角酒就是四斤,段玉喝的是比远年花雕还贵一倍的“善酿”。

    1、爨(音同"窜")筒:黄酒入口容易,不过上头也快,以前就中招过好几次,喝的时候觉得自己还行,过一会就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杭州这边一般管黄酒叫老酒,老底子的杭州人更喜欢一点,而且也绝不像小说里面那样牛饮,而是拿来慢慢"咪",找家小店,来两碟下酒菜,一个晚上可以从高宗皇帝侃到奥巴观海。。。

           有点跑偏,爨筒,这是一种盛酒的量器,通常用法是把黄酒从酒坛里舀进爨筒内,然后拿着爨筒去温酒。据说在黄酒的故乡绍兴还能看到,我在网上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张图片,如果有绍兴的朋友知道的话,可以确认一下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另外,由于锡酒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铅,所以锡爨筒盛酒会导致慢性重金属中毒,所以这也许就是锡爨筒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的原因之一吧。。。

    2、善酿:绍兴黄酒四大种类之一(元红、花雕、善酿、香雪),是用元红酒作为原料酿造的一种半甜型黄酒,酒质浓厚甜润,传说最早产于西塘镇。名字出自于李白的《哭宣城善酿纪叟》诗,酿酒师觉得诗题中“善酿”两字甚合意,既道出了酒的用水和酿制的工善,又包含了嘉善酿制之意。当然,这个说法准不准确就不好说了。。。说起来,嘉兴的两个古镇,西塘和乌镇,一个产太白酒,一个产三白酒,如果有机会,可以比较一下。不过,善酿虽然贵一倍,好不好喝还是因人而异。

    原文:

    他喜欢这种感觉,准备喝完这两筒,再来两筒,最后才叫一碗过桥双醮的虾爆鳝面来压住这阵酒意。

    听说这里的面并不比官巷口的“奎元馆”做得差。

    这个“过桥双醮”我找了很久很久,委实没有查到杭州历史上曾有这么一家店。而奎元馆屹立至今,虾爆鳝面享誉中外。据说,奎元馆为了迎合酒友的需要,首创各式料儿面“过桥”,即将烹制的浇头与面条分别装盆,一起配套上桌。喝酒时,便用浇头当下酒菜,喝完酒就便吃面,像是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故称“过桥”。我猜极有可能这家“过桥双醮”是偷师了奎元馆,最终还是抄袭的输给了原创的。

    原文:

    她解开的第一包。是虾。

    段玉的眼睛已亮了,笑道:“这一定是太和楼的油爆虾。”

    第二包是炸排骨。

    段玉道:“这大概是奎元馆的排骨面浇头。”

    第三包是包子。

    段玉道:“这是不是又一村的菜肉包?”

    第四包是肉,每块至少有三寸厚。

    段玉用舌头舐了舐嘴唇,笑道:“这想必就是清和坊王润兴的盐件儿了。”

    第五包是鱼丸。

    段玉道:“这是得月搂的肋鲞蒸鱼丸儿。”

    第六包是熟藕。

    段玉道:“这是酥藕。”

    华华凤笑了,道:“想不到你也是专家。”

    段玉道:“我就算没吃过猪肉,至少还看见过猪走路。”

    其实这些东西他连看也没看过,只不过听说过而已。

    西湖的盐件儿和酥藕,本来就是天下闻名的。

    最后一包是太平坊巷子里的炸八块,再配上杏花村的陈年竹叶青,除非在西湖,你大概只有在做梦时才能吃到这些东西。

    上面就是集中轰炸了,一口气列了八个好吃的,半夜看到这段往往忍不住要吃点零食。。。一个个说吧:

    1、太和楼的油爆虾,很遗憾,又是一个失联的酒楼,查阅《梦粱录》,里面记载了在南宋时期,杭州(临安)确实是有一座太和楼的酒家,还有一个无名诗人题了一首诗:

    太和酒楼三百间,大槽昼夜声潺潺。

    千夫承糟万夫甕,有酒如海糟如山。

    铜锅熔尽龙山雪,金波涌出西湖月。

    星宫琼浆天下无,九酝仙方谁漏泄。

    皇都春色满钱塘,苏小当垆酒倍香。

    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

    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

    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

    今年和气光华夷。游人不醉终不归。

    金貂玉尘宁论价,对月逢花能几时?

    有个酒仙人不识,幅巾大袖豪无敌。

    醉后题诗自不知,但见龙蛇满东壁。

    颇有太白醉后成诗的遗风。诗中提到的太和楼是个非常庞大的官办酒楼,里面还有美女排成行来陪酒…不过,《梦粱录》里明确记载没过多久这家酒楼就被废弃了。位置估计在今天的城头巷附近。显然,古龙会提到这个酒楼,很可能是在民国时代的杭州,又有一家叫这个名字的酒店享誉杭城。前几年火遍杭城的“老头儿油爆虾”会不会和这家酒楼有什么渊源我们就不知道了。。。

    2、奎元馆的排骨浇头:这个估计今天去奎元馆也还能买到吧~

    3、又一村的菜肉包子:这个又是个遗落的馆子,只查到长沙有个百年老店叫又一村,不过也没听说他家的菜肉包子很著名,也不曾听说这家老店在杭州有过分店。

    4、清河坊王润兴的盐件儿:王润兴又叫皇饭儿,今天去高银街就可以找到,最招牌的却是乾隆鱼头了,我曾专程慕名去尝“盐件儿”,不过菜单上并没有盐件儿只有咸件儿,想来应该是同一样食品,实质上也就是咸肉,并没感觉有特别好吃,不知道是传承断了还是口味变了。。。

    5、得月楼的肋鲞蒸鱼丸:又是一家找不到的店,得月楼是苏州名馆,招牌菜“松鼠鳜鱼”驰名中外,但鲞蒸鱼丸却又是非常杭州本土化的菜肴,所以据我猜测,可能在清末民国左右,杭州的餐饮界也处在一个吸收融合的阶段。

    6、熟藕:这个应该就是著名的西湖酥藕了,很多地方也叫:桂花糖藕。各大杭帮菜馆子均有。

    袁枚《随园食单》里面也记录了熟藕:藕须贯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外卖者多用灰水,味变,不可食也。余性爱食嫩藕,虽软熟而以齿决,故味在也。如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

    袁枚是比较崇尚新鲜和原味的,所以他本人不太喜欢粉状的熟藕,不过并不影响喜欢甜食的吃货,对吧?

    7、太平坊巷子的炸八块:太平坊巷至今没改名,就在高银街边上。不过这个炸八块可是正宗的河南名菜,一只小公鸡剁成八块,调味勾芡后油炸而成,肯德基也未必比得过。为啥杭州以前很流行现在反而很少见到,姑且解释为同得月楼等一样,民国期间杭州正处于一个餐饮的融合阶段吧。。。

    8、杏花村的陈年竹叶青:这个我一开始觉得古龙已经在完全胡扯了,毕竟杏花村的竹叶青是山西名酒,离杭州十万八千里,但徐志摩在1925年来杭州探望胡适并游西湖的日记里却明确记载了他们临离开杭州前:“在杏花村吃饭吃蟹,我喝了几杯酒。冬笋真好吃。(《西湖记》)”所以在民国末年确有这么个地方的,找了很多当时的地图,大致推测出杏花村在岳王庙附近,所以有可能是在现在的白沙泉、植物园附近。但酒正不正宗就无从考究了。

           以上就是古龙的《碧玉刀》中重点提到的杭州美食了,其他像杭州汤包、蟹壳黄、扬州千丝等很难找到具体店家的就不提了。

    后记:

            很多人以为古龙的小说中写的各色美食是作者虚构的,但古龙写的大部分美食是确有其事的,一方面他本人是个会享受的人,另一方面,古龙在这本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事实上,奎元馆、清和坊、得月楼,这些地方本也是老饕们在梦中常到的。

           这淡淡一句,写尽了台湾老兵们的思乡之情。很有可能,书中这些美味佳肴是一个个有家难回的老杭州人在酒酣耳热后的梦回钱塘。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多少美食佳肴已经湮没在历史之中了,所以特此记录。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巧的是,在小说里面,杭州正是青龙会的龙抬头分舵,趁来得及,去剪个头发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龙抬头时忆美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wi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