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
早餐时间,小朋友都选择好了自己的座位坐下来。只有澜澜(5岁半)站在一边,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她想和君霞助教坐在一起,但君霞助教旁边已经没有空位了。
二、问题的核心:
澜澜只想坐君霞助教旁边,澜澜心里只有她想要的这个,君霞旁边有没有人不管。这是自私,是我执。
我只想要我想要的,我只认我想要的。这个时候的人的状态,就是已经被监视到什么都看不见了,她自己看不见,同时她也不想看见,她只能看见她想要的那部分了,其他什么也看不见。
三、这个故事姬老师是如何解决的?
1.信息:澜澜,5岁半,遇到问题总是哭,没有正确与人相处的能力。
看自己:在自己忽然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难度又很大的时候,自己也是会用哭的方式面对。除了哭,还有抱怨,觉得世界怎么这么不公平啊。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成人和孩子是一样的。
2.解决过程:
第一步:提出想法。澜澜:我想和君霞阿姨坐一起。(澜澜的想法)
姬老师:因为澜澜很喜欢君霞阿姨,所以特别想和君霞阿姨坐在一起。(姬老师的解读)
解读:澜澜很喜欢君霞阿姨,特别想和君霞阿姨坐在一起。认同孩子的想法,同时,可以确认,这也是孩子的真实情感。
澜澜:是。
见自己:在我就是我自己的时候,在亲人面前,我有时也是那个任性的人。我小的时候,看见好看的东西,不管需要不需要,我也不听劝阻,还认为父母不懂,我也总是说“我就想要***”,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去要。
在我作为陪伴者时,我的孩子也会说:“我就想穿裙子。”然后不顾去运动的场合,也不顾天气,执拗着非要穿裙子,拿出裤子也不穿,磨蹭着就要穿裙子。我也是那个澜澜。同时面对像澜澜这样的孩子,我的解读中大多是看不到孩子积极向上的那一面的。总觉得这样的孩子难缠。
第二步:想要的怎么才能做到?
(一)、看见事实。
1.描述事实(君霞阿姨旁边有一个博博,还有一个淑馨,君霞阿姨的两边已经没有位置了。淑馨的旁边有一个小苹果,小苹果旁边是海瑾阿姨,海瑾阿姨旁边有一个空座位可以坐。)。→我就想和君霞阿姨坐一起!
2.(再次让澜澜感受到被支持)抱起澜澜, 抱得高高的,再看君霞阿姨旁边还有没有位置了。
3.分享孩子坐位置的正确方法(首先问君霞阿姨是否可以;其次,要看看君霞阿姨的旁边有没有位置;如果我想和君霞阿姨坐一起,我们需要提前和君霞阿姨预约。)。和澜澜一起了解同学的方法。→我现在就想和君霞阿姨坐一起!!
4.再次拉着澜澜的手去看有没有位置。如果有,一定让澜澜坐。→我就想和君霞阿姨坐!!!
(此刻的澜澜,已经进入到我就想要我想要的情绪中了。)
见自己:大多是到这里,自己的耐心就会没有了。觉得我们都看过了,同时我抱着你也看过了,你怎么还这样?如果她再说,我可能会说:你就想坐,有法儿坐没?是不会出现像姬老师做的让大家再去帮澜澜。
(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让大家说出自己的方法帮澜澜,再次让澜澜感受到爱。也让澜澜通过听大家的方法,去感受自己的行为,澜澜真的是通过听心理上有了变化。同时也了解了大家的成长阶段。
这里面老师说给博博的话的确也需要细细体会:
让博博仔细确认回顾自己的约定,让博博看到自己的权利;
肯定博博的爱;
让博博确认到底该不该让给澜澜,也让博博放心,博博怎么选择都是有权利的,也是澜澜能够接受的。(让博博的选择背后没有忧患。)
另外,博博应不应该让座位?(除了群中的分享,我也想到了我在法院工作中一直坚守的原则之一:那就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得从他的不当行为中获利。“损人而利己乃违反衡平。”)
这里,除了耐心,还兼顾到每一个人的成长。这是自己特别需要学习的地方。
2.澜澜选择和助教和小朋友商量的方法。
3.明确了要坐在君霞阿姨旁边的正确方法、步骤, 这时要求澜澜做到:
如果你想要结果,请你用正确的方法,并且你还要做好别人不同意的准备(如果你选择跟博博和淑馨商量,第一,你需要站 好;第二,你要大声表达清楚;第三,淑馨和博博有可能愿意让位置,也有可能不愿意,你可以接受吗?如果淑馨和博博同意把位置让给你,你就可以坐在君霞阿姨旁边,如果淑馨和博 博不同意把位置让给你,你今天早上就不可以和君霞阿姨坐在一起,你可以接受吗?)
澜澜:(哭着)我可以接受。
见自己:向澜澜传授正确的做法,很完整。这里,自己在生活中有时候会耐心地说,有时不会。
4.再次强化正确的方法,以及对方不同意时的结果。激发孩子自己说出来,接下来我要怎么做。澜澜选择后,和澜澜再次强化正确的方法步骤。
1)先选择和君霞阿姨商量,看君霞阿姨有没有答应淑馨和博博;
2)然后,我们再去找淑馨和博博商量,假如别人都不同意把位置让给自己,我们就要接受去坐在其他的空位置上。
→我想和君霞阿姨坐。
见自己:姬老师一次次说正确的方法,这是自己在生活中做不到的。即便说,通常是讲一遍,就觉得我已经告诉你了。
5.强化正确的认知,让澜澜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你想和君霞阿姨坐是你想的事,你能不能和君霞阿姨坐,是能不能的事,很多时候不是想就可以得到的,要通过自己做才可以得到!)
见自己:这里的强化正确的认知很重要,这个认知,就是针对澜澜行为的一剂药。生活中,因为孩子有情绪自己进情绪后,走不到这一步。平和去解决问题的话,有时候可以抓住问题的核心,有时会走偏。
6.陪伴孩子一起一个一个方法去尝试,这时,即使是面对不如 意的结果,孩子也做到了平静接受。
见自己:在很多问题中,可以看见自己容易停留在说教的层面。而不是自己去做到正确,同时陪伴孩子做到正确,一遍又一遍。这是自己需要做到并可以练习的部分。
四、姬老师为什么这么解决?
1.在家塾班,无论在什么时候,姬老师把每一个问题的发生,都当做了陪伴孩子能力成长的最好契机;有问题发生的时候,恰好是孩子的某些能力需要成长的时候。这个时候,只要姬老师看到,都会停下来,都会走近孩子陪伴。每一次,都像这一次一样。因此,孩子们身边,有一个宝藏一样能解决他们疑问,打开他们看见,教会他们正确方法,为他们构建正知,同时在小小年纪都能看到生命的规律和真相,小小年纪都在指引探寻,我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老师。姬老师,就是孩子和成人人生旅途中灯塔。
2.有能力这么全面并能做到深度解决的人太少了。都说教育的关键在家庭。孩子的品格、行为习惯、教养、性格、为人处事等等,没有一样不受家庭影响。但目前的大多家庭给不了。分数把家长裹挟进了一个庞大的剧场,前排观众站起来了,后排观众也会站起来。目前,大家关注到的教育,仅是教育中的一个点。
3.孩子不会才到家塾班,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陪伴他们具有一个个能力的过程。
4.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从孩子的每句话每一个行为中(语言、状态、动作...)正确的解读孩子身体和心理需求,评估孩子当下的成长阶段,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孩子用正确的方法陪伴,孩子一定会收获最需要的这一部分进行补给和持续跟进,让孩子获得身心健康成长。......
五、读书感受:
作为陪伴者: 内心有爱很重要。有爱才有尊重、有耐心、有理解、有支持...才会把对方当做一个需要好好陪伴的个体去用心陪伴。事情发生才不会被孩子的情绪裹挟。 认知要高于孩子的阶段,才能平和地陪伴好孩子。 姬老师的陪伴比妈妈还要耐心和用心,促使我再次去思考自己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作为孩子:我自己生活中也有“我就想要。”这样自私的行为。当自己陷入进“我执”中,自己就会只认自己看见的,只认自己认的,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了。而自己也就在一次一次的看不见中,做错事情,一件一件,然后,自己的眼睛也会被一重重盖上,直到被监视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越看不见,越不想看见,然后只能看见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了,其他什么也看不见。陷入恶性循环,痛苦不已。
要学习何为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知道什么是正确时间做正确的事情。通过一件件事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修正自己。时时觉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每一个想要都在应该要的正确的范围内。
做任何事情前,应该把“应该”两个字好好装到心里。做任何一件事情,坚持做就好了。
好多的感受和收获,不是设想出来的,是不知不觉生发出来的。你做到一点,你的眼睛就会被打开一点,你的力量也会增长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