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读|用正确的人,去正确地选人
在干部的使用上一定要坚持集体地讨论干部,集体地使用干部,不要少数几个人在一起就把干部圈定了,我们要多看干部好的一面,但也要看到其不足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在干部任免上千万不要拉帮结伙。不要因为是我的干部就帮着说话,要帮公司的利益说话,帮公司活下去说话。(来源:《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以开放的心胸和高昂的斗志和公司一起渡过难关》,2002)
面对这个观点,真的有点难以启齿。因为,这牵涉到Boss最大的权力源泉——用人权。
用人权,从来都是老板们的专利。
坊间都传说,抓住钱袋子,抓住戴帽子,就抓住了企业的一切。粗略一想,人不是你说了算,钱不是你说了算,没人没钱,你能掀得起风浪?貌似是这个理哦。
M说,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这个是很正确的话,但是后面呢,怎么落实?你能认识几个人,自己能抓几个人头?所以,还得靠一帮专业的人,专门帮你去物色合适的人。
也就是,用正确的人,去正确地选人。
从历史上看,最正确的选人,还是科举选人和历练选人。
科举选人,是对世禄制、察举制、征辟制的扬弃,最大的意义,是放弃了身份限制,使得不同阶层能够有同等冒头的机会。这个发现人才的机制,就是见字不见人,避免了人情世故的干扰,不用他人推荐、背书,直接靠文字能力致胜,大大提高了公平性。
但显然,科举可以让人公平出线,但不代表这个人能适于担任管理工作。所谓“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社会管理较为简单情况下的合理,读书好、文章写得好的人,的确很多能够管人管事,但其中也有不少,并不合适做管理者。有统计说,1300年的科举制度,造就500状元,成才的不足十人。又比如,据中央科教院调查,自1978年恢复高考30年来,全国3300名高考状元(数据有点老旧了),能成为行业内的领袖,貌似也不多。所以,科举只是一个大筛子,筛出特别善于应试的人。
对于科举出来的人,就要放到社会实践中再去大浪淘金了。这个社会检验机,通过不断的给出问题,然后应试者回答;又继续出题,继续作答…..反复几遭下来,最终能够做好题目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然而,这些人必然是分散的、运动中的,怎么才能够发现出来。这个就需要层层发现,层层进行挖掘,最终形成人才库,放到高级管理层中进行残酷的挑选。
这个时候,这个挑选机制,就成为了最终裁判者。
任正非的招数,其实没什么特别,就是反复要求管理者要处于公心,不能徇私,一切要以公司利益为重。
这个更多的是道德说教,能用的上么?
作者:V哥
声明:本文属个人笔记,勿作执行或投资依据。欢迎+微 daytangwu 来撩!
更新:20200427创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