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主学习者
如何自主学习?

如何自主学习?

作者: 听风看树望天空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21:40 被阅读13次

    本文整理自3月9日在“一公斤盒子”的线下分享。

    前两天我在思考,过去八年的自学经验,我究竟学到了什么?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或许是神启来的比较晚,上帝希望我先成为一名学习者,执着于知识,然后用“学习”敲开教育领域的大门?(我也希望自己学富五车,哈哈!)

    所以在过去八年时间,我的积累更多是在学习这件事上,很荣幸可以以一个自学者的身份,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自主学习?在开始分享之前,我想与大家一起来定义一下:什么是自主学习?所谓当我们谈自主时,我们在谈什么?

    自主 VS 不自主

    在英语里,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两者之间也会根据说话时的语境、意义互相转换。但是在中文环境里,没有这样的区分,所以我们在学英语时,很难区分单数、复数的变化。语法书的作者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将不可数名词常见的几类归纳出来,这样剩下的就是可数性名词了。

    成人的学习也是一样,自主与不自主有时候相辅相成,不能简单的区分好与坏。作者的策略,我们或许可以如法炮制,用来对自主学习做一个定义,达成共识。我想先听听大家的看法:你认为什么是自主学习?之前有过不自主的学习经验吗?

    我理解的自主学习是这样的:

    1. 清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
    2. 学习时采用的策略,经过仔细选择。
    3. 还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习惯监控、反思、优化自己的学习。

    那么,成人学习时的不自主部分,就体现的比较内隐了,毕竟成人已经很难再被强迫学习。

    举个例子,学习写作。

    有段时间,我认为写作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能,输出检验学习、输出倒逼输入。于是,我买了一些写作相关的书,及一些写作课,想要练习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今天来看,我发现这些观点其实是社会给我的,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也这么认为。

    而类似“写作是不是检验学习成果最好的方式?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当前是不是急需提高写作的能力?”这类问题,我并没有思考过,但我却觉得要学习写作,是我经过仔细思考后的选择。所以,这里的不自主体现在:我的选择其实是受外界影响的,我却不自知!而这种自知,是需要刻意训练和意识到的。

    类似这样的学习多了,最后可能的问题就是:学了一大堆,却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碎片的,不成系统,但也不知道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我认为这句话反过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度过自己的人生。同理,学习也是一样,我们需要有意识的自主学习。

    如何自主学习?

    如何做到有意识的学习呢?方法很多,我的思路是先从反思自己的学习内容、策略开始,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学?要学什么?以及如何学?

    image

    1. 为什么学习?

    学习的目的有很多,我认为这第一个问题的背后,是要清楚学习与自己的关系,将知识与自我产生有意义的连接,而不是机械地学习。所以我会从三个部分来思考自己的学习动机:

    1)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前段时间,我遇到过一个真实的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解答,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真实问题显现出来,是在去年10月份,与对话有关。当时我在与同伴对话讨论时,经常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有时候还会产生自我防御的情绪和行为,对话无法流畅的进行。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猜测与沟通技巧有关,比如倾听不到位,表达不到位等。

    于是,我找了一些沟通相关的书来看,比如沟通书籍中的经典——《沟通之桥》,这本书已经出版到第十版了,我从中获得的观点是:在沟通中,最重要的不是强调自己的观点,而是关注对话的意义、对话是否继续往前推进。这个对沟通的定义,是颠覆性的。虽然我“明白”了,但却还是无法运用到生活中。

    同伴说:你需要意识到自己底层的信念是什么,只有信念改变了,行为才会有持续的转变。继而我对信念产生了好奇,信念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开始学习信念,全面了解了信念相关的知识。而后又转到了心理学,关于应激行为、内心冲突等等,最后是成长性思维。

    终于,我在成长性思维里,找到了问题的解答。这个解答是:在沟通中,不要责怪自己、也不要责怪对方,用成长性思维来看待自己和他人,只是关注可成长的地方,关注对话能否继续往前推进。这样在对话中,双方便能更有效的沟通,所以这个沟通问题的本质,其实还是在于:我是如何看待自我的。

    这前后我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每次学习的内容都有助于进一步反思,探索问题的根源。也因为这个学习过程与自我有很强的连接,所以进一步反思、对问题/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帮助,并且选择的资料也符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关于学习时采用的策略,后面我会谈到)。这是我第一次基于真实的问题来学习,也是慢学校极为推崇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与平常随机阅读的差异在于:因为有一个真实的问题待解决,阅读时会不断思考知识与自我的关系,就容易有连接感。

    所以,学习——是为了解决我们在生活当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2)解决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前段时间,我们团队做了一个有关于身份的讨论,即回答三个问题:

    1. 自己当前的身份是什么?
    2. 这个身份是如何发展过来的?
    3. 未来理想的身份及状态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期望可以在「学习设计」部分着重学习,理想的状态是对学习设计有系统、深入的了解。那么,我该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我尝试对「学习设计」进一步拆分,分成学习和设计两个部分。学习可能与学习科学、学习策略、自我相关,设计会与产品设计、游戏化、同理心相关。于是,基于这些推测,列出相关的主题,反思自己已有哪些了解、当下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来确定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

    同理,未来其他可能的身份,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已有知识,猜测需要学习的知识,找到切入点,开始主动学习。所以,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帮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

    3)满足自己消遣性的需要

    image

    最后,学习有时候也不特别“功利”,比如:我的一些兴趣爱好,像是诗歌、人物传记、古典音乐、户外徒步、文学素养等等,这些内容也需要学习。不过因为目的不同,学习这些内容仅仅是因为喜欢,感觉到愉悦,是一种消遣性的活动。所以并不期望成为专家,或者深入而系统学习,我便随机的学习即可,喜欢学什么学什么。所以,我还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身心愉悦的需求。

    当然一定还有别的回答,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一些谋生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等,这些都是学习的目的。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仔细思考自己学习的目的、目标,以及学习内容与自己的联系。这些思考的结果,将会决定我们会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策略决定质量,出发点不同,选择的学习路径就会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2. 学什么?

    当我们在思考「为什么学习」时,就已经有了想要学习的内容,我在分享自己三个学习动机时,也提到了相应的学习内容。所以将“为什么学习”提前,是为了确定学习目标,进一步思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学什么?

    当学习目标确定时,直觉会告诉我们要先学习什么,也会预设学习哪些内容可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更有可能发现新的学习内容,调整原有的学习计划。所以思考为什么学,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确定学习内容。

    根据这些一系列思考,确定了学习目的及内容,在学习计划上的体现就是长时间周期的,而不会仅关注于想学的部分,学完一个在学一个可能不相干的了。我们可以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习某个部分时,也清晰自己所处的位置,不会迷失在细节里。所以,我认为「思考学什么」的重点在于:

    • 反思自己已有哪些知识储备?
    • 思考学习哪些内容,能够实现学习目标?
    • 从最急需使用,或最好奇的内容先开始学习,发现新的思路时,调整原有的学习内容安排。

    3. 怎么学?

    最后,是怎么学,当我们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之后,我们要如何开展学习呢?捧起专业书看就好了吗?

    学习的方法特别多,只要有了新的认知,都是一种学习。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比如,锻炼手工能力,需要动手学习、总结经验;练习英语口语,需要通过对话来学习,辅以理论知识的支撑;锻炼工作技能,则需要通过学习加实践共同完成。所以,学习目的,决定着我们的学习策略。

    我过去的学习经验更多是随机的学习,比如:朋友推荐、大牛分享、感觉很好的内容,便抓过来学习,书与书之间的联系很少。经过17年的实践探索,我发现,如果学习要深入、系统,首先要做的是将学习与自己产生联系,继而选择多本书主题阅读、与同伴共同学习,检验自己的观点。而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是最好的将学习与自身建立联系的策略。所以,第一步是:

    1)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

    image

    以上面谈到的“沟通问题”为例,当时发现沟通出现了问题,直觉以为是倾听不到位,或者表述不清晰,或者同伴不体谅人的感受,忽略同伴的情绪问题等,所以能马上想到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及同伴的反馈发现,沟通相关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真实问题,转而发现可能与信念有关,就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学习问题:「信念如何影响行为?」。

    每每通过学习,进一步探索,可能获得的是解答,也可能是引向下一个待解答的问题,为了解答真实世界中遇到问题,可能需要经过好几个问题的学习,才能发现适合自己的回答。

    2)拆分问题

    我们提出的每一个待解答问题,都可以进一步拆分,带着更明确的问题进行阅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概念,有准备的与作者“对话”。同时,只有了解原理的知识,才能够切身的提出解决方案。所以,我会进一步思考: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学习什么?

    例如:为了解答“信念如何影响行为”这个问题,我认为至少要了解:信念是什么?信念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识别自己的信念?信念对行为有哪些影响?才能够有效的回应真实问题。拆分问题之后,我会搜索一些相关的书单,然后花两天时间招募几位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伴,一起学习。

    3)寻找学习同伴,一起学习

    以前我认为优秀的学习者,一定是孤独的,群体无法提供有意义的内容。过去一年的学习经验告诉我,群体学习益处良多,例如:群体对话有助于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快速得到同伴的反馈,有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考;与同伴的情感连接,更有助于我们持续的学习等等。

    在关于信念这个主题里,我找到了几位同伴一起学习,每周会定期线上讨论,回顾过去一周的学习成果。在第一次讨论上,大家共同确定了阅读书单、拆分问题、学习计划等,也给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关于拆分问题,大家有一些补全,也有提出全新的观点,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阅读书单就不必说了,我们选择了不同领域相关的书,各自带着问题,就开始阅读了。

    之后每周定期的讨论,我们会去分享自己过去一周的阅读收获,对拆分问题的理解。每个人有阐述的机会,也能倾听他人的观点。这个过程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或者听到他人不同的观点。如果你的观点对别人有了启发,也会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认为,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很重要的点:

    1. 阅读多本书,而不是阅读一本书
    2. 带着问题阅读
    3. 定期与同伴分享你的观点。

    过往的学习,通常是一本书接一本书读,每本书各有各的收获,而同时阅读多本主题相关的书,好处在于,我们像是盘膝而坐,同时与多位作者对话,倾听不同作者的观点。而且我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在倾听作者的观点的时候,就会去思考哪个部分是在回应我的问题,哪个部分是意外的收获。继而看到不同作者的观点之间,有哪些异同,归纳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这是阅读多本书以及带着问题阅读的好处。

    但是,尽管用了对话这个隐喻,事实上这种对话还是单向的,我们得出的结论和思考,并不会得到各位作者的回应。所以我们需要向真实的同伴去分享,去听到他人的反馈,并看到其他同学的阅读思考,发现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有误,以及思维的盲区。不断与真实同伴的交流,也会使思考流动起来。如果思考遇到了挫折,大家会互相支持;如果自己的观点给了别人启发,也会感到十分满足。这些与同伴情感的连接,也是我们日常独自学习时的动力和源泉。

    4)总结与反思

    学习结束之际,我们会看到真实问题是得到了解答,还是出现了新的疑问,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确定下一步的行动。

    我在探索“信念”这个主题,结束时就是遇到了新的疑问,又因为真实的“沟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所以我会继续往下学习,直到找到对真实问题的回答,自己满意为止,再尝试整体复盘,回顾探索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输出对真实问题的回应等,才算完成了主题的学习。

    小结

    我理解的自主学习者,也有新手老手之分,分有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学习问题,最重要的是有意识的思考,关于学习内容、策略、过程等等,随着事实性知识的增加,对学习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有意识便有了第一步。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自主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yq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