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该支持或证明其论题的论证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就称为「推论中的谬误」。
「相关谬误」就是这些谬误之一,其前提貌似与论点相关,还可能引发心理共鸣,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相关。
相关谬误包括「诉诸人身的谬误」、「稻草人谬误」、「虚假的两难境地」、「错置举证责任」、「乞题」、「诉诸情感」以及「无关结论」。
首先是诉诸人身的谬误。
它是指通过拒绝一个人来拒绝它所持有的立场(想法、提议、主张和论据等)。
比如:医生说晚睡对身体不好,但他自己也会熬夜。“医生是否晚睡”对于论题“晚睡是否对身体不好”没有关系。
犯诉诸人身谬误的人可能会针对另一个人的情况、性格、动机或其他任何属性发表言论,但他并没有真正对其立场的强弱进行论述。
以下三种是常见的诉诸人身谬误。
1 毒化井水
毒化井水是指试图通过谈论一个人的习惯、性格或境况来让我们拒绝这个人的观点。
诚然,判断一个人的观点是否可信,参考其个人的相关属性是一个落脚点。但这个方式并非总是靠谱。
比如当你进入新的环境,最先认识的小王告诉你公司里谁好谁不好,这个时候就要带脑子了。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取决于评判者的立场。
总之,避免这种谬误的关键,在于明辨表达者所说的是否紧扣论题,并言之有据。
2 因关联而担责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谬误,是指通过某人的挚友来判断某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种认知常被试图说服你的人利用。比如他们会通过我们不喜欢的人持有某种观念来说服我们拒绝此观念。
同样的道理,这种谬误也是“张冠李戴”,将论点本身偏移到论点持有者身上。
3 生成谬误
当表达者仅用观念的来源自动论证其内容的正误时,就属于生产谬误。
“这话是某某专业机构说的,肯定靠谱。”
“他爸是某大金融机构经理,买这只基金稳赚。”
这些都是生成谬误。
事实上,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观点有没有被充分证实。
当然,不是每个问题都要这样追本溯源。生活中的琐事就大可不必,不然会累死的。
而对于一些重大问题或者对自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事,一定要慎之又慎。在听取意见的时候不要死盯着表达者的本身属性,还要深入思考其观点是否逻辑通顺、是否带有立场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