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即到,这个春节怎能错过一次好好认识猴年主角的机会呢!即日起,小森将为大家推送【猴年说猴】系列文章,带大家了解更多种类的猿猴,开开心心过猴年!猴赛雷~
▲最稀少的猿猴——海南长臂猿今天,我们先带大家认识一下最稀少的猿猴——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海南长臂猿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世界上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中排在第一位。
<a href="data:text/html;charset=utf-8,<html><head><title>海南长臂猿之歌</title></head><body><video controls='controls' autoplay='autoplay'><source src='http://50.116.15.154/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2/%E6%B5%B7%E5%8D%97%E9%95%BF%E8%87%82%E7%8C%BF%E7%9A%84%E4%BA%8C%E9%87%8D%E5%94%B1.wav'/></video ></body></html>" target=_blank> ▲海南长臂猿之歌</a>
长臂猿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海南长臂猿特别喜欢鸣唱,有“独唱”,也有“二重唱”。这种习性,既是群体内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
▲世界上的四种类人猿和人类(德瓦尔)长臂猿是四大类人猿之一,也是我国唯一拥有的类人猿。我国有6种长臂猿。这6种中,海南长臂猿因发现于海南岛,也因生活于海南岛而得名。
宋仁宗天圣年时(公元1022—1032年)宰相丁谓被贬到崖州,在他所做的一首诗中有“今到崖州事可嗟,梦中常若在京华,程途可啻一万里,户口都无二百家,夜听猿啼孤树远,晓看朝上瘴烟斜,吏人不见朝中礼,麋鹿时时到县衙”的描写。
▲存于英国博物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雄性海南长臂猿标本 By/费乐思1891年,一位英国的传教士雇人抓获了一只雄性的海南长臂猿,并带回了英国博物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82年,汤玛斯赋予了它正式的学名——海南长臂猿。
▲珍藏于《英国人镜头下的老海口》中的长臂猿照片 By/visualisingchina1898年,英国人贺智兰时在琼州关(现海口)任职,留下了最早的海南长臂猿照片。后来这只长臂猿由克罗瓦带到了英国,于1904年赠与了伦敦动物园。
▲雄性的海南长臂猿-By/赵超雄性的海南长臂猿毛色是纯黑的,像炭一样,却又带着如同黑色玉石一般的光泽。躲在茂密的树叶之中,如果你站在树下,这身隐蔽色非常难发现。
母猿则是黄色。
▲躲在母亲怀里刚出生的小长臂猿 By/姜恩宇最让人着迷的毛色是小长臂猿。刚刚出生的长臂猿,毛色呈嫩黄色,或土黄色,非常漂亮。这种颜色据称是能够躲藏在母亲的怀抱,不被天上的天敌,鹰雕之类发现。
▲变成纯黑色的幼年长臂猿 By/梅志强但随着小长臂猿逐渐成长,毛色就会一道道替换成黑色,出生七个月时,毛色一般带黑,或烟灰色。等7岁长大成人,雄性长臂猿就永为黑色,雌性则毛色渐渐变呈灰白,再后变成淡黄色。
▲By/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长臂猿最大的体型特点就是手臂非常粗壮,比身体还长。强有力的手臂,给予了长臂猿在雨林中独特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树冠层的海南长臂猿 By/肖诗白雨林的中间层空间较大,通风良好。藤本植物没有粗大的树干,因而减少了能量的浪费。对海南长臂猿来说,由树干和藤蔓构成的“公路”可使它们轻易地通向树冠层,这里是他们最主要的栖息场所。
一旦发现了心仪、可口的果实后,凭借轻盈的体型,它又不怕树枝的脆弱,能够轻松的攀附到树枝的末梢,然后用一只脚将缀满果实的树枝勾过来,用另一只手臂小心的摘下富有甜味的果实,塞进嘴里。
▲雨林中的榕树果雨林中榕树的果实最为丰富。这种果实俗称无花果,花朵隐藏在果实的表皮之内,成熟的无花果就带着丝丝甜甜的花蜜,非常好吃。是海南长臂猿的至爱。
雨林丰富的植物种群为海南长臂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海南长臂猿可是雨林中的标准“吃货”,被称是最好的“果实猎人”,摄取的食物种类超过七八十种。它们最爱吃厚肉多汁的果实。
▲霸王岭热带雨林内观 By/霸王岭保护区霸王岭热带雨林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野果成熟,可以给海南长臂猿提供充足的食物。可是不同的果实也有“大小年”之分,通常隔几年才结一次果,长臂猿要吃上一次也很不容易。
海南长臂猿取食这么多果子,对森林也有非常多的好处。它是优秀的植物种子传播者。它吞食果实之后,虽然经过消化吸收营养,但是并不会破坏种子。植物种子会随着粪便一起排泄出来,被带到远离母树的地方生长。
▲海南长臂猿实行“一夫两妻制”值得一提的是,与很多长臂猿种类不同的是,海南长臂猿实行一夫二妻的家庭制。每个完整的家庭里,会有一个父亲和两个母亲,其他都是他们的子女。
▲黄卢标 摄于霸王岭保护区,黄是保护区的护林员科学家猜测,可能是由于总的长臂猿数量较少,难以找到合适的夫妻配对。也可能是需要翻越较远路程才能获取足够的食物,需要更多长臂猿聚在一起守卫领地。
▲陈庆 摄于霸王岭保护区,陈也是保护区的护林员小长臂猿在在2岁前从不离开母猿怀抱,之后开始能够在雨林里跟随父母一起游荡。到了7至8岁时,小长臂猿长大了,就会离开父母,独自在森林里生活,然后寻找丈夫或者妻子,组建新的家庭。
▲海南长臂猿的家乡,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海南长臂猿最后的家园。
▲最后的海南长臂猿 By/吉天有,天有是成长于霸王岭周边乡村的黎族少年这里的海南长臂猿还有3群28只。
本文由重返森林编辑整合
文图提供:宋晴川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自2002年起关注中国受威胁的灵长类动物,现阶段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 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我们以灵长类为旗舰物种,最终目标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及所有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介绍.png本文部分照片和资料即来源于FFI出版的《雨林的生物多样性——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