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接触简书时,每天总想写点什么。如果哪天没写,心里就会觉得空落落的。所以我经常到简书里面逛,简书就像我的影子,几乎一刻也不能分离。
我的写作水平不行,全凭着在这世上胡乱活了几十年积累的那点经历,凑合着胡乱写了一阵子。当积累的东西用完后,我的写作之路也就走到了尽头,常常搜肠刮肚一整天也挤不出一个字来。
没什么可写的了,于是打开简书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简书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离我越来越远。
我的单位附近有个“澴川书房”,没地儿可逛时,我就想着:不如去看看书吧。从那时起,只要时间、精力允许,我都会抽空到这里坐一坐,看几页书。开卷有益,通过看书我每次都能获得一些小小的收获,就像润物无声的细雨,在不知不觉间我也在发生着改变。
渐渐地,当我在网上和别人聊天时,我开始认真地推敲和斟酌自己编辑的文字。我的表达能力也每天都有提高。
直到有一天,妻子的同事推荐了一本书:《孩子是个哲学家》。看了之后,挺受启发。就想着感谢一下人家,于是就用微信给妻子发了一段话:“已经看完了前两章:“关注和空间”,写的很好,深入浅出,读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己之前照顾孩子有很多疏忽和想当然,没有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也觉得昨天晚上挨思雨的打不冤枉。我准备花几天时间好好读读这本书,替我谢谢许老师”。
妻子看了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的读后感写的挺好啊。
我也忽然意识到:这的确是一篇简单的读后感呀!只不过我把它“发表”在了一个聊天软件上,它的读者只有一个人。虽不像在简书写文章那么正式,但写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要把自己的想法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对方能够理解、接受,并期待着对方能和我产生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
想到这里,我的思路也变得清晰起来:写东西其实就是给文字加一个文学的形式,让它变成一篇文章,然后再把它发表在简书或某个公开的平台上。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认真对待与别人的每一次沟通,不敷衍了事。努力地把自己的表达更准确、更清晰,那我就是在磨练文笔、就是在写东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