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1-1216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23天
今日共读:《雄性衰落》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在哪些行为情境中,男性表现出了衰落的趋势?
所谓行为情境,是指特定群体在某一地点重复进行相同的活动,一般分为真实行为情境和虚拟行为情境。真实的行为情境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学习、交流、聚会等;虚拟的行为情境则是通过虚拟空间进行的活动,比如网络聊天室、论坛、游戏公会等。
作者用切实的数据指出,在真实行为情境里,男性学业不佳,失业率高,不愿意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在虚拟行为情境里,男性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成人影片,越来越不愿意在现实中付出努力,都体现出走向衰落其实是一种必然结果。
第二部分
哪些因素造成了男性的衰落?
一个人行为习惯的改变,其实是外部环境张力和内心自我驱动同时作用的结果。但津巴多在书中很少提及个人的因素,更多地把焦点放在了环境身上。
当今的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更有利于保障女性权益,让男性遭遇到了更多的压力和打击。比如,学校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女孩子,导致男孩对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因为父母离婚导致男孩失去了学习和模仿的男性榜样;社会对待两性的双重标准,电子游戏针对男性设计的上瘾机制等等,都让年轻男性变得不愿意面对现实和承担责任。
第三部分
理性地看待两性关系,并且通过改变环境来寻求遏制男性正在走向衰落的解决之道。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影响最大的三个关键因素。当这三个系统形成“三位一体”的闭环时,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首先学校需要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性教育也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学校需要雇用健康老师,客观而不加评判地讲解两性知识。提醒家长应该多学习养育孩子的技巧。书中提到,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心智”理论,教会孩子享受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慎用奖励技巧,包括口头的和物质的。很多实验都得出了一个结论,当孩子正在做一件对他来说有一定乐趣的事情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他对这项活动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在社会层面,津巴多认为有必要逐步打破两性之间的意识壁垒。很多男女之间的差异,是由传统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决定的。只有当社会意识到性别偏见对男性也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时,改变才会发生。
而对于让年轻男性欲罢不能的电子游戏,书中引用了一位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说法,建议游戏开发者们对游戏的“营养配方”作一些调整,能够为大脑发育提供积极刺激的元素。
书中也为很多年轻男性提供了一份自助指南,我为你总结成八个要点:一是远离游戏和成人影片,“重启”你的大脑;二是使用时间创可贴,把时间花在更值得去尝试的事情上;三是坚持体育运动;四是学会叠床铺被,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五是每天醒来后坚持写“晨间笔记”,从中发现你的内在力量;六是结交一些异性朋友;七是远离所谓的“公主”,建立一段真实、安全、双方都满意的两性关系;八是找一个跟你有过相同经历的人生导师,获得关于人生和亲密关系的最佳建议。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24天
今日共读:《礼物的流动》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人们是怎么送礼的?
要弄清送礼的规则,把场合分类就很有必要。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送礼,包含了生育庆典、订婚、结婚、丧礼等仪式;非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送礼,包括了亲戚间互相拜访、拜新年、交换食物等等;工具性送礼,比如我们都熟悉的走后门、找关系。
互惠原则几乎适用于所有人类社会的礼物交换。什么是互惠原则呢?简单来说,就是你送我一块钱的礼物,我也要回赠你一块钱的礼物。
人们是如何送礼的,以及我们国家送礼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因为计划经济和国家再分配体制下的社会特点,在中国,权力和声望反而都属于收礼的人。
第二部分
人们为什么要送礼?
除经济功能外,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社会保障。人们之所以要参与到礼物交换的过程中,不仅出于人情这一道德要求,还有出于建立关系的功利需求。
第三部分
送礼的规则随时间发展有什么变化?
送礼的规则随时间发展有什么变化。通过对彩礼和嫁妆变化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父母权威的衰落和个人的崛起。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25天
今日共读:《暗网》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暗网的创造者,到底为什么要发明暗网呢?作者认为,暗网在一开始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绝不是要建立一个犯罪者的天堂,暗网实际上是继承了互联网从出生那天刻在胎记上的自由主义精神。
暗网与人类社会相遇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首先,暗网是一群技术达人开发出的一套加密浏览工具,属于深网中的一部分。暗网的出现,其实寄托了早期互联网的乌托邦理想,也就是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希望建造一个完全自由、平等、匿名、开放的环境。
第二部分
既然暗网和早期互联网的理念初衷是一样的,那么暗网后来怎么却变成了一个犯罪的天堂呢?
暗网被发明出来,在和人类社会相遇之后,就发展成了发明者没有想象到的样子。在社会层面,暗网成为了社会越轨行为的重灾区,发生了许多犯罪和引战的事件;在政治层面,暗网世界或多或少改变了既有的美国政治秩序,比如我们熟悉的维基解密和斯诺登都是通过暗网来进行爆料;最后在经济层面,暗网创造出了新的金融交易规则,比如多签契约制度等等。
第三部分
我们又该如何解释隐藏在暗网世界中纷繁现象背后的原理呢?
作者从心理学和技术哲学的角度,为你解释了这场化学反应背后的原理。从微观层面看,暗网中之所以出现犯罪、引战、泄露政治机密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在匿名化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到更少的约束感,行为也会更加放纵。而从宏观层面看,暗网的设计初衷与社会后果之所以相距千里,是因为任何一项科技在进入人类社会之后,都会被社会中的很多不同因素所影响。
科技本身只能决定我们的起点,但没办法决定我们的终点,在这一路上,科技与人类社会可以产生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因此,当一项科技刚刚被发明出来时,立刻去评价它的意义,似乎就有点操之过急了。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著名传播学者文森特·莫斯可的一句话:一项科技究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要去跟随预言家们的欢呼或诅咒,而是要等到它成为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部分后,或者说,等到这个化学反应差不多结束时,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26天
今日共读:《崩溃》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导致灾难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进步的悖论”: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超强能力,但同时,也让微小的错误或者简单事故的破坏力变大了,所以,灾难性失败发生的可能性也更大了。
“正常事故理论”。当一个组织的内部,组成部分复杂,而且各部分高度互动、紧密相连,那么发生事故就是正常的。
系统的复杂性。在这个层面上,造成灾难性失败的,是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本身。系统的复杂性越大,灾难性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简单系统是线性的,像是一条装配流水线,哪儿出错了一目了然,但是,复杂系统是非线性的,像是一张网,系统的各个部分会以隐藏的、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作用,故障的来源非常隐蔽。我们既不可能预测出所有可能会出错的地方,也无法准确预测出系统中某处小故障可能导致什么后果。更糟糕的是,复杂系统还有一个特点是,需要依靠间接指标来评估大多数情况。
系统的耦合性。耦合性是工程学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系统各部分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系统的耦合性越大,灾难性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复杂性和耦合性已经无处不在,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会面临这些复杂的、紧密耦合的系统,而且对这些系统越来越依赖,这让我们面临巨大的崩溃风险。我们所处的世界中,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耦合性都在快速增加,灾难性失败也越来越多。
第二部分
如何避免灾难性失败呢?
认清和接受现实,弄清楚如何管理更复杂、更紧密耦合的新系统。
书中建议1、设计更透明和松散耦合的系统,也就是简化系统。2、使用结构化决策工具。结构化决策,是指按照确定的模型,根据固定的原则和步骤来决策。3、换一个角度更有效地管理危机。
书中的这些建议,不仅能够单个使用,还能结合起来使用,形成一套组合拳。比如,每年年初都要立 flag,有人一下列出了好多项 flag,但可能到了3月份,热乎劲儿就过去了,最后就成了年年立志、但一个都实现不了的尴尬。按照书中的建议,
flag 可以简单一点,只设一个目标,这样完成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怎么完成这个 flag 呢?你可以在关键进度节点之间,加入一些休息或者缓冲时间,这样,目标完成起来也更从容一些。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27天
今日共读:《温暖的孩子》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人在生活里,到底是靠理性过日子,还是靠感性过日子?
研究表明,人类其实80%以上的时间,是依靠自己的感性直觉,来行走江湖,这个东西,就是所谓“感觉”。
人类是感性的,它会让你身不由己,去追逐那些感觉起来对你似乎有利的结果,然后呢,养成终身性格,在这个事儿上,你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每个人类就是这么的投机主义,人类办事的流程永远是:先有对结果的感觉,再有行动。你说,有没有反过来的,不这么投机的人,也许有,但作者说,这种人在千百万年的人类进化里,都饿死了,因为没枣吃嘛,就是被自然淘汰掉了——能够流传到现在的人类基因,都是符合“结果选择”行为模式的。
第二部分
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都喜欢强迫孩子。
根据前面讲的“结果选择”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是“结果的奴隶”,所以,如果你不去设法改变孩子对一件事儿的结果心理预期,光想用各种方式强迫孩子就范,他怎么会愿意按照你的思路低头呢,硬掰,也是掰不上道儿的。
作者说啊,强迫二字的表现方式非常之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儿,比如,肉体上的,暴力体罚;精神上的,蔑视、歧视、嫌弃、嘲讽、漠视;语言上的,骂人、数落、呵斥,当然,还有唠叨。那这里,请特别注意,还有一种特殊的强迫,叫做“冷强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冷暴力”,比如跟孩子打冷战,摆臭脸,横眉冷对,等等。这些东西,打个包,在行为科学上都叫做强迫。作者说,这些要命的强迫行为,不仅在小家庭环境里普遍存在,在社会大环境的学校里啊、公园里啊、公共场合也到处都是。
由于强迫这个东西,它直接违反了人类的“结果选择”,因此是一种完全扭曲的、反人性的手段,会令人非常痛苦。
那么,扭曲下去,结果有三个:一个是在强迫的过程中,孩子还没有完全就范的时候,会激发出孩子的逆反心理。第二个,是强迫过后,好了,孩子他终于彻底低头了,这个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就发生了,孩子他就回头看:噢,你看,我开始是不愿意的啊!可是我爸妈强迫我之后,我只好照办了,这招是不是挺管用呀。好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结果,被他重新记住了,那么按照结果选择理论,下一次,孩子一旦在生活里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强迫就会立马成为他对待别人的重要选项——他会跑去强迫他的同学、小伙伴,甚至是以后的人生伴侣、职场同事、社会陌生人,总之他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强迫他人以达到自身目的机会。而那些高级的社交技巧,比如通过沟通、体谅、幽默感、团队合作啊,社交礼仪等等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就很难再去掌握好。第三个结果,就是强迫带来的持续痛苦,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能会形成孩子的反社会人格,比如像酗酒、打架、吸食毒品等。
第三部分
从这个结果选择的理念出发,作者提到的几个具体建议。
1、宽松的学习环境,其实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重点在于一定要培养孩子“选择学习”和“自主学习”这两个能力。
2、是关于“吼孩子”的问题。有些爹妈对于怎么跟孩子交流,感到很苦恼,一句话跟他讲了10遍,孩子就是无动于衷,然后父母就会非常恼火,觉得他肯定听懂了,就是故意不做,于是就吼他。作者说啊,千万别这么干,这是典型的强迫!大人总是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过高估计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很多时候啊,孩子他还真的就是没听懂。首先,先给孩子充满爱意的关注,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之后呢,再加以正面引导,尝试多给孩子一些选择。
3、给孩子快乐地“立规矩”。
第一个,叫做“良好行为游戏”、第二个游戏呢,叫做“技巧核游戏”。
中国有句老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说的是自己觉得难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总强迫我们,那等到我们当了父母,依然又去强迫孩子,那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呢,继续用强迫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代一代,如此反复,就成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通病。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28天
今日共读:《谢谢你迟到》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第一个 M 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
加速时代的第一个力量就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改变了中国,而中国的改变,也会反过来改变世界。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变成全球化人才。具体来说,我们不仅要能在国际舞台上用语言沟通,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沟通。只要克服文化焦虑,把握住中国在国际上的黄金时期,我们就有机会成为全球化人才。
第二部分
第二个 M 摩尔定律,以及我们该怎么做才不会被技术淘汰。
让加速时代产生的第二股力量,也就是摩尔定律。有四种人能比较有效地应对技术进步的挑战,第一,是能够与机器合作的人;第二,是跨界人才;第三,是能讲故事的人;第四,是与现代技术距离较远的人。
第三部分
最后一个 M:Mother Nature,也就是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我们应该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第一是,容忍失败;第二是,拥抱多样性;第三是,搭建互通互联的组织系统。
第四部分
加速时代的生存法则,学会快也要学会慢。
加速时代的生存之道,有两条策略,学会快和学会慢。学会快是指,我们要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快速学习的能力,才能不被淘汰;而学会慢是说,即使生活再忙碌、世界变化再剧烈,也始终不能放弃思考和给自己一些留白的时间。
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谁跑得快,而在于谁敢于放慢脚步去思考。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29天
今日共读:《谣言》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谣言的传播其实就是信息的扩散过程,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人不断对这个信息进行解释和评论。
谣言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首先,它发生在一个事件悬而未决的阶段,因为不知道真相,谣言会先来填补这个未知的空洞;其次,谣言是涉及群体的,特别是,这个谣言如果是一条对现实生活敲响警钟的信息,比如“再这么干你可能会失明”,那人们就会产生“必须马上把这个信息传播出去”的紧迫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核实;在传播过程中,这个信息还会不断演化、发酵,细节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丰满可信,但也同时偏离了最初的真实情况。
第二部分
有些谣言很难判断真假,但有些谣言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相信呢?
所有人都可能会信谣,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谣言的传播方式,通常暗合人的心理本能;第二,不断重复的谣言,会让你陷入不得不信的心理机制中;第三,谣言总是和你关心的事有关,你不信这一种,还是会信那一种。
第三部分
面对虚假消息,或者说今天通常理解上的谣言,我们有没有办法消灭它呢?
谣言本身是有生命周期的,所以有些谣言确实能够不攻自破。比如,当构成谣言的娱乐性或者社会背景消失以后,原来的热点也就不再是热点了。有很多谣言会随着时间自然消失,但还有一些谣言就特别顽固。
辟谣是一个技术活,想要打败谣言是非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辟谣消息不容易传播,传播出去别人也不信,就算信了也很难消除影响。不过只要有心查证,你还是不会轻易被虚假的谣言欺骗的。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30天
今日共读:《生育制度》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自创的一个词语,它是指男女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并共同把孩子抚养成人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不仅包括“生”还包括了“育”。那么,为什么称为“制度”呢?费孝通引用了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对社会制度的定义:社会制度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了社会的某一种基本需要。也就是说,费孝通认为,生育的一整套活动绝不只是自然性的事情,而是社会的基本需要,对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不可替代体现在2个方面:1、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2、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生育。
光靠人类的自然生殖不能完全保证种族的延续,这就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社会必须有一套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产生了生育制度,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延续种族,并保持社会结构的完整性。
第二部分
作为生育制度的基础,婚姻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婚姻是确立双系抚育的一种文化手段,婚姻的社会意义就是为了由男女双方共同抚育后代。什么是双系抚育呢?就是由父母双方共同抚育。由于生孩子是由女性来完成的,因此,婚姻的意义就在于确保父亲一方加入对后代的抚育。这个抚育也包括两个阶段:生理抚育和社会抚育。生理抚育是指给孩子吃饱穿暖,社会抚育是指教孩子适应社会的各种本领。
在以性别分工来构成的社会里,生活单位必须由男女合作组成。只有这种单位才能负起全部抚育的责任,让后代提早完成对社会的适应。因此,《生育制度》中特别区分了生物学上的父母和社会学意义上的父母,认为后者更为重要。生物学上的父母,很好理解,是指有血缘关系的父母,而社会学意义上的父母,是在实际意义上,承担抚育责任的父母,比如养父母,继父与继母。费先生认为社会学上的父母更加重要,因为抚育孩子的任务是由他们来完成的。
婚姻既然这么重要,社会就必定要想出许多保护它的手段。这些保护手段主要有:法律、 宗教、伦理、经济。
第三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三角关系,它是如何维护社会结构稳定的?
社会结构主要有三个层次:家庭、亲属体系和社会。《生育制度》提到的家庭是中国人常指的小家庭,也就是“父母子”构成的基本团体。大家庭指亲属体系,它是以小家庭为核心来延伸的。
孩子被抚养成人后,离开原来的家庭组织新的家庭,又开始新一段的生育过程。这样虽然旧家庭的三角关系破裂了,也正是新的三角关系形成的开始。这样代代相传下去,就可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完整。
亲属体系是家庭三角关系的扩展,是传统中国的基本社群,也被称为“大家庭”,亲属体系保证了抚育的延续。
生育制度的终极目的是完成社会继替,这是说,在人口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孩子可以承担社会分工后,一定要等到社会结构中有人空出位置,他才能填补上去,完成继承和替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最普遍的继替原则就是亲属原则,一是因为亲属关系富有特殊性,以亲属关系作为某件事的资格,可以免去很多纠纷。二是因为亲属间没有两个人的关系在亲疏程度上完全相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所以按照亲属原则进行社会继替,不但清楚而且容易递补上去。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31天
今日共读:《自私的基因》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自私的基因”到底是什么?
作者在这部分中提出了自私基因假说,假说认为自然界真正参与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而不是生物个体。我们以为基因是为生物个体的生存而服务的,但这只是我们的错觉,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则是我们的宿主。
第二部分
自私基因假说除了标新立异,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用自私基因假说才能合理解释的自然现象,道金斯认为,自私的基因是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
第三部分
可如果真是这样,那大自然不就只有自私自利,以及各种伪装成无私的自私自利了吗?
尽管基因是自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自然里只能充斥各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这是由于自然界有着大量不固定次数重复博弈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自私的基因也可以进化出利他行为。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并不是只说了生物学上的事儿,作者道金斯的视野没有局限在自然界,他大胆地将进化论推广到了人类文化领域,并提出,人类文化中的大量现象,比如语言、歌曲、宗教、时装、饮食习惯,乃至工程技术这样的科技知识,其实也经历了和自然界类似的进化过程。基因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文化现象也能通过人类所特有的模仿能力,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不同的文化现象之间也和基因一样会彼此竞争,那些对人类更有工具价值或者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现象,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存下来,并传播给更多的人。如果说基因是生物体的宿主,那么这些文化现象就是人类大脑的宿主。道金斯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meme”,这个词在中文里有各种翻译,其中传播最广的叫法是“模因”。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32天
今日共读:《失效的科学》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灾难的本质是什么。
灾难的本质:复杂系统+临界状态+微小触发=灾难。
灾难的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是灾难发生的规模和次数符合幂次定律,其次是灾难没有明显的周期规律,最后是灾难爆发之前有历史封冻效应。
第三部分
一个事情的好坏取决于看待它的角度和立场。也就是说,对谁来说是好事?对谁来说是坏事?
我们不妨把复杂系统看成一枚硬币,它的一个面是灾难,它的另一个面呢?不就应该是和灾难规模相等但性质相反的事吗?那是什么事?天大的好事。复杂系统是形形色色的,除了自然界中的,还有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不是每个系统发生的巨变都是灾难,也可能是跨越式的进步和变革。
几点建议:
第一,对复杂系统和临界状态做好心理准备。世界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复杂系统,一旦它们进入临界状态,大规模变动是不可避免的,必然有一个爆发在未来等待着我们。这时,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或者事业发展都会受到巨大影响。这就警示我们凡事充分考虑风险,做好风险防范,不要被眼前的风平浪静所麻痹,很可能在水面之下,酝酿着滔天巨浪。
第二,主动利用幂次定律。对于一些只能产生灾难的复杂系统,要学会适当提前引爆,用多次的小爆发释放能量,以免系统达到临界状态。
第三,永远不要孤立地看待微小的力量和个人行为。如果某个复杂系统被组织成临界状态的话,即使最微小的力量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断发展的社会就像那个沙堆,而此刻,也许在某个红色区域内有一粒沙粒将要滚落,也许这一粒沙子会碰巧落到适当的位置,继而引发一场巨大的雪崩。所以,个人是有力量的,我们要在自己关切的领域做个有心人,努力成为最后那粒沙子。反过来说,一个东西能不能引爆,有其自然的规律,有其形势上的积累。我们应该能想到,如果用在营销上,那么费尽力气去炒作和造势,也许不如仔细研究局面,学会借势。在个人成长方面,要努力多做一些意义重大,却未必立刻见效的事情。比方多读一本好书,多学一些技能。每一次的微小努力都可能是你蜕变的契机。
第四,如果复杂系统进入临界状态不可避免,那我们能不能来个斩草除根,彻底消除某些会带来恶果的系统,或者主动建立某些能产生好结果的系统呢?这一点也许很难仅凭个人的一己之力来实现,但这不妨碍我们群策群力,去发现和参与某些系统的消除和建立。
灾难是无情的,科学不是万能的,但直面灾难的勇气和解剖灾难的智慧将支持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走得更远。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33天
今日共读:《大脑赋能术》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缺能”?
医学上并没有“大脑缺能”这个说法,跟它接近的可能是“缺氧”或者“缺糖”。
大脑是能量消耗的大户,能量不足的时候,最先感觉不舒服的就是大脑。所以,感觉大脑表现不佳的时候,也可能是某部分身体机能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线粒体功能不好、细胞缺少 EZ 水或者神经元髓鞘脂肪不足。而这些问题,是可以用一些办法来缓解的。
第二部分
给大脑赋能这个说法直截了当,简单来说,就是提供大脑需要的原材料,用这些原材料来维持线粒体功能、保持髓鞘健康、生产EZ水等等。
作者的处理方法,有点过于“对症下药”。缺什么就吃什么,大脑真的这么容易被改善吗?其实,作者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工程师思维”。什么意思呢?生物医学工程师古鲁·马达范曾经在《转向》这本书里说,工程师思维的核心,就是模块化的思维方式。工程师会把一个大任务,拆解打散成一个一个的小模块,遇到问题,在小模块里逐一解决。咱们今天解读的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他把大脑当成一台机器,机器有很多很多个零部件,零部件出了问题,他就可以一个一个地调整。但我们要记得,脑科学可远远不止于此。
第三部分
多出来的能量,是不是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我们的大脑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爬行动物脑、拉布拉多脑和人类大脑。爬行动物脑控制一些简单但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呼吸、心跳、体温等等。拉布拉多脑,比爬行动物脑高级一点,主管吃喝和生殖。最高级的当然就是“人类大脑”,我们处理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用到的都是这个大脑。我们通常说的大脑不好用,指的也不是不能呼吸或者不能吃东西,而是工作效率不给力。想把大脑的能量用在刀刃上,就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特别是拉布拉多脑的干扰,让大脑把更多的能量用在这个“人类大脑”上。
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和接触到的环境里都有大脑克星,让人防不胜防。不过,把大脑克星一网打尽的说法,恐怕很多科学家会不认同。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33天
今日共读:《丑的历史》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丑在艺术史上的6次胜利。
经过这6次胜利,人们逐渐认识到丑不是美的附庸,而是自成体系的。人们对丑的态度也从原来的深恶痛绝,变成试着欣赏它的温柔甚至狂热地推崇丑。
从基督教世界认识到丑属于整体和谐的一部分,到文艺复兴之后,下流成为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怪物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再到巴洛克与浪漫主义时期人们打破古典美的范式,去探索恐怖与崇高,最后再到颓废主义和前卫艺术那里,丑替代了美的位置,与艺术家们朝夕相伴。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美与丑的复杂关系,使它们的界限不再分明。
第二部分
女人的丑。
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人之丑。不论女人之丑在艺术作品中被如何表达,都离不开外表的丑、衰老的丑和不道德的丑这三种形式。
尤其是在古典时代,这种丑一方面源于对女性根深蒂固的仇恨,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中世纪有关女巫的谣言。另一方面源于各种艺术思潮对女性形象的借用:衰老病重女人的丑,刺激了浪漫主义与巴洛克艺术家的情感,也令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联想到美的消亡;妓女则被工业时代的艺术家拿来指责道德的沦丧。
第三部分
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丑:媚俗。
媚俗产生于大众文化,又反过来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最为息息相关。叔本华也间接定义过媚俗,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当超越意志的好恶,使事物成为被安静观赏的对象;而媚俗的事物,直接吸引人的意志,使观看者为之兴奋,这种兴奋抛弃了艺术的目标。作者后来也提出了自己对媚俗的定义:媚俗不是以产生有刺激或者吸引力的效果为目的,也不是重复已出现过的风格元素,媚俗是对自身产生效果的功能自说自话,卖弄有名无实的体验,并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当成艺术品出卖。
在寻找美的漫长过程中,人们迎头却碰上了丑;或者在表达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借用了丑的外形;或者沉浸在丑当中时,却发现这是美的所在;又或者发现神龛中所供奉的美一点也不美,那亦正亦邪的形象,竟然是自己的影子。这种逐步意识到丑之价值的过程,是美学理论史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们从古典世界进入现代世界,甚至后现代世界的过程。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34天
今日共读:《城市的张望》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内地人眼中的香港。混杂性是香港文化的重要传统,体现在城市面貌和城市文化上。香港的都市景观和建筑风貌,都受到经济因素的极大影响。不过,香港的城市文化,除了常提到的中环价值,还有《狮子山下》代表的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精神。这种根植于本地文化和身份的精神,是香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魅力之处。
第二部分
香港人眼中的香港。香港是典型的商业社会,讲求效率和经济,但是就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很多独立艺术作品都生存了下来,作品中的反叛精神和本土意识是很大的闪光点。
对于本土文化消亡的焦虑,并不是香港独有的现象,内地的大城市都有类似的问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变得千篇一律,如何才能树立一个独特的城市品牌,香港可能已经为北京、上海等地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一方面是要重视本地的建筑文化遗产,讲好本地故事;另一方面,要始终为本地艺术家保留一片创作土壤,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发掘出新的本土意义。
书里引用的香港作家也斯的这一段话,值得所有城市市长们思考:“那些小路旁边的事物,那些没有放大登上头版的人,也许有他们值得听听的故事呢。”总得有些人为本土文化做点什么,但如果环境许可,也总会有些人为本土文化做些什么的。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35天
今日共读:《艺术的疗效》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虽然抬高了艺术的地位,却也造成了理解的偏差,让人远离了艺术的价值。作者认为,艺术是一种治疗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弱点,帮他们保存记忆、规划未来、表达情感、认识自我、拓宽视野、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恢复对于日常生活的敏感与好奇,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二部分
我们可以把治疗的标准作为重要参考和依据,以此来评价、订制、创作并展出艺术作品,以期让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发挥它的治疗功效。如果将艺术看作一种治疗手段,那么它能为我们带来的除了美和趣味,还有指导、告诫和抚慰。所以说,艺术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自身有多么伟大和美好,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时间对我们最公平。我们每一天的时间都是同样的24小时,不会因为你更聪明、更富有或者更美丽而拥有更多的时间。每一个人也都会经历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和生命的终结。时间对我们也最无情,因为就算人类能够不断征服空间、改变气候甚至探索宇宙,但是他们无法控制或改变时间。而与其他的生物相比,人类不仅清楚地认识到时间和生命的有限性,而且会为此感到恐惧、痛苦和困扰,他们想尽办法去回避和改变生命的必然结局,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因此,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来说,最令人烦恼的事情不仅在于时间一刻不停地快速流逝,同时也在于清楚自己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进入那个无可避免却又无法预知的未来。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心理大概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
在每天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我们需要这些观念的帮助并以它们作为内心的支撑。在我们遇到问题或是身处困境的时候,它们会给我们抚慰、温暖以及走出困境的启示。艺术作品通过图像来传递这些观念,而我们通过对这些图像的欣赏、理解和共鸣来把握并获得这些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系统得到了拓展,内心的力量也随之变得强大起来。因此,艺术的确是非功利的,但它是有功效的,它的功效就是治疗。
#趁早分享#早安,我是趁早晨读官米思吴,今天是我为你每天分享一本书的第236天
今日共读:《医学伦理》以下是本书干货,一起趁早学习吧
第一部分
医生对病人实施安乐死,是谋杀吗?
有一些国家认为安乐死是合法的,只是加了一些限定条件:患者未来会面临长期、无法忍受的痛苦;患者不仅主动提出了死亡的请求,而且他慎重考虑过了;患者和医生都确认了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医生必须给出明确的意见,而且是用一种医学上适当的方式。但是这个看起来合理的结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的,只有荷兰、瑞士等几个国家和美国的几个州,更多的国家依然跨不过那最后的一道坎。
哪怕人们在情感上可以认同,但依然会出于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安乐死。他们有三个强有力的理由:
第一个是自然论证。第二个是原则论证。第三个是滑坡论证。
第二部分
作者不仅坚定地认为安乐死不是杀人,而且一一反驳了反方的观点。
作者霍普用医学伦理里四个思维工具,一一反驳了这三种观点。这四种工具就是逻辑推理、概念分析、案例对比和伦理原则。作者的态度很明确,是支持安乐死的。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反复思考,当然不只是为了想明白安乐死的问题,更是为了掌握这套思维工具,帮助我们自己面对医疗或者生命中的决策。
第三部分
国内一般是怎么处理医疗中的伦理问题的。
医学伦理问题一般会分研究和临床两种情况: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制度,有专门的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来做决策;但是临床中伦理问题,很难做到事事开会来裁决,所以医生如果很难处理,会咨询医院中伦理顾问。伦理顾问一般会先去引导患者和家属做伦理思考,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如果劝说效果不好,其实也会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帮助解决问题。而当这种不成文的规则有效,能够解决某一类普遍问题的时候,它就会成为规定。让伦理困境不再是困境,这就是医学伦理思考的意义。
医疗问题绝对不能含糊过去,我们必须用严密的思考,拿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我们必须回头审视我们恪守的那些道德原则,是不是依然适用;我们必须反复调整我们的原则和标准,以适应新的环境。这都是为了最终做出一个更合理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