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以后,我们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看了很多育儿知识,还是忍不住凶孩子?或许是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完美”的模范,或者是要求孩子,或者是要求自己。
01 完美的孩子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使用“你应该……”这样的句式,你应该自己做作业,你应该收拾书桌,作为哥哥你应该让着妹妹……,那你心中就有一个“完美的孩子”,如果对方达不到你的期待,那在你心里就给TA扣分,接下来的沟通自然充满指责和贬低。然后孩子要么沉默,要么回嘴,要么不知所措,就是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形成恶性循环。
02 完美的父母
我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父母,不仅对孩子严苛,对自己要求也很高。父母总是尽心尽责把孩子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穿的要保暖和漂亮,吃的要干净和营养,学的要丰富和高分,根本不给孩子什么空间。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通常的反应就是“早跟你说……”。
03 自驱的孩子,80分的父母
心理学认为,对自己或者孩子要求“完美”,更多是源自于内心的焦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孩子不够优秀,从而在未来不能有理想的生活。
其实大可不必。人生不是一个跑道,没有人规定了要怎么走,也没有明确的终点。真实的世界更像是一个原野,看谁能在乱石和荆棘中走出自己的路。所以,人生比拼的,并不单纯是钢琴、算数、写字、体育这些技能,更多的是另一些素质,比如观察环境的能力、总结规律的能力、洞察大局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抗击风险的能力、敢于闯荡的勇气。
有句话说得很现实而残酷:你的孩子,大概率只是个普通人。接受这个现实,并不是限制你去做尝试、去努力、去追求,而是让我们不再恐慌和焦虑。你会发现,现在的状态就像一条安全底线,大不了就这样,没关系。从此以后,无所畏惧。
从今天起,不再让心中的“模范”束缚孩子的发展。他需要犯错,需要走一些弯路,需要迷途知返,需要破土而出,只有经历过这些,他才能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学会放手,别再苛责自己,做一个“差不多好的父母”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