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四部曲之《夏》
今年天气格外的凉爽,直到六月中旬才感觉到有些闷热。随着季节更替,昊天已至,我的院子里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有蝉鸣和小孩的嬉戏。
中午的太阳十分毒辣,贪婪的汲取土地上的水分。所幸我的院子没有被其波及,坐在凉椅上时不时能感受到吹来的阵阵清风。我在读那些文人墨客撰写的书籍时,总会看到不少人用“七月流火”来形容这酷热难当的天气。这是错误的描述,“七月流火”的本意是指天气转凉,由夏入秋。
为了此事,还特意写信拜托当时在帝都国子监担任祭酒的朋友帮忙纠正。事后朋友回了一封信,内容简短,只有短短几个字:道简道繁与否,知其意为大道。
对于这个心比天高的朋友,纵然是无可奈何。当年他远赴帝都时,没有那种年少登科的豪言壮语,似乎那个位置就是为他而留一般。我承认在文学上的天赋远不如他,也没他那种志向。在分别之际我们各自送了一句话给对方,他说“生不逢时,众叛亲离。”我说“有凤来仪,非梧不栖。”
今天,那些小孩又跑到我的院子里玩耍,和往常一样,那个为首皮肤黝黑的孩子,笑着露出一排雪白的牙齿递给我一小袋上午从河里摸来的小鱼小虾。这自然不是我要求的,而是孩子的自作主张,我也欣然接受。
院子还是比较大的,我一个人住着显得空落落,就算没有这些所谓的“场地费”我还是很欢迎他们来玩。这个村子里生活的都是朴实的农民百姓,认道理也最好讲道理,这些孩子平日里的一些言行举止也是爹娘家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觉得这样很好,若是把一切都当做理所当然,以后在外难免会被人排挤不受待见,还很有可能被穿小鞋。
孩子们玩的游戏简单枯燥,游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每个人手里拿着一颗光滑圆润的石子,然后用树枝在地上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又在洞的一丈外划一条线,几个孩子在线外站成一排,然后把手中的石子抛出,最后看谁的石子能滚到洞里,这样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
每当有石子进洞,那个抛出石子的孩子就会欢呼雀跃,似乎是怕自己声音太大吵到坐在凉椅上看书的我,看了一眼后便打住了,但是脸上的笑容不改。看他们憋得难受,我笑着对他们说没事,开心就大声笑,要是在这个年纪,连笑都要看别人脸色的话,那就真是太可悲了。这个年纪就该多笑笑。
院子里虽然阴凉,孩子们却个个玩的满头大汗,眼睛直盯盯的看着抛出的石子,生怕自己一个眨眼就错过了那个瞬间。我合上书籍,看着他们玩耍,看着他们脸上的喜悦。其实,他们这个年纪的游戏就如同以后考取功名一般,石子的进洞形同榜上有名,都是难以遮掩的喜悦,只不过真要比起来,这个游戏要轻松纯粹太多,但也没什么不好,这才是他们这个年纪该做的,过得轻松惬意一点没什么不好。
之前有去私塾教过几天书,那还是在夫子身体不适时代劳的,看着那些拿着皱巴巴的书籍认真听讲的孩子,不由得想起了当时的自己。或许是不同于夫子枯燥无味的讲课,孩子们听的格外认真,我索性将讲课的书本放在课台上,把自己心中所想说了一通。在最后的那堂课,在最后的尾声,我看着那些不舍的眼神,留下一句:山隔海,海望山,我曾是你,你终是我。
那几天在私塾教书的反响不错,事后大先生来到我家,有意让我去私塾担任一名正式的教书先生,却被我婉拒。大先生依旧不依不饶,最后无奈答应,每隔一旬便去私塾教书一天,大先生这才妥协。
年少和朋友游历他乡时,听过凤栖城外无题寺中一位僧人随口而出的一句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朋友只觉得平平无奇,我却打心眼里喜欢,我相信,一切所写都因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还记得每年的这个时候,凤栖城那边就会有一种特别的解暑吃食,叫做冰粥。做法也十分简单,一个小碗中盛上半碗碎冰,然后在上面放上各式各样的干果,最后再淋上一层花蜜,既好吃又解暑,让人意犹未尽。
随着各家各户的炊烟升起,孩子们把先前挖出的那个洞填平,和我道别之后几个孩子蹦蹦跳跳的出了院子。我起身走到院子中,抬头看着天边美丽的晚霞,霞光中,好像有一座宫阙,好似我的名字,云宫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