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典文学解读专栏010

经典文学解读专栏010

作者: 梁木的读书和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4-01-02 11:36 被阅读0次

法兰西精神的象征 莫里哀


莫里哀不仅是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员和导演。他将自己的毕生心血献给了戏剧事业。人们在他的石像下面刻上了这样一句话:“他的荣誉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却少了他。”

一、莫里哀简介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622年出生,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法语意为长春藤。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

1622年莫里哀出生于巴黎一个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陈设商。莫里哀的家庭条件优渥,他父亲曾花钱购买了“国王侍从”的身份,希望莫里哀能继承父业,或者做律师。1635年,父亲把他送进贵族子弟学校克莱蒙中学读书,1638年,又把“国王侍从”的身份过到他名下。1639年,莫里哀中学毕业后,父亲还为他买到一张奥尔良大学法学硕士的文凭。但是,莫里哀自幼就喜爱戏剧,而不喜欢经商。

1643年莫里哀21岁,他走出家庭同贝雅尔兄妹等十来个青年组织了“光耀剧团”在巴黎演戏。演出失败,剧团负了债,莫里哀为此而被拘押起来,后来由他父亲作保获释。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还是勇敢追梦,在巡演和写剧本的路上越走越远。

1644年,取艺名为莫里哀。

1645年剧团解散,但莫里哀并不因此而灰心,他又与贝雅尔兄妹一起参加另一剧团,离开巴黎,1645一1658年,他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1652年以后,莫里哀成为剧团的负责人,并开始创作剧本。

1655年,在里昂上演了他的诗体喜剧 《冒失鬼》。1658年10月24日,莫里哀剧团应召来巴黎,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赏识。

从此,莫里哀结束来巡演的生活,从此定居巴黎。在这流浪的十几年间,他生活在民间,得以熟悉法国社会,了解人民生活,也学习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闹剧和以演技著称的意大利“即兴喜剧”,锻炼成一个出色的戏剧活动家。

1659年11月18日,《可笑的女才子》上演,这是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1662年,莫里哀与比他小20岁的阿尔芒德结婚。

二、莫里哀的创作巅峰

从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也是他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除了最著名的《伪君子》(又译作《达尔杜弗》)外,《唐·璜》、《恨世者》、《悭吝人》和《乔治·唐丹》等,都是这时期的名剧。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喜剧大王的传世之作。

1.唐璜——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的恶棍

《唐·璜》(也译为《石宴》)借一个西班牙的传说人物,揭露法国贵族的罪恶。主角唐·璜表面上文雅、潇洒,还有“自由思想”,实际上无恶不作,正如他的仆人所说,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的恶棍”。他代表了当时社会上那些大贵族,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特权,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唐·璜》一剧的人物性格复杂,情节发生的地点多次转换,而且并不遵守“三一律”,是莫里哀剧作中独具一格的作品。

2.吝啬鬼阿巴贡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个小气鬼。就说他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在莫里哀的故事中就有个比这更小气更抠门的角色,那就是《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阿巴贡。

《悭吝人》阿巴贡是个超级典型的守财奴,他绝对是小气鬼中的“战斗机”。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对自己也小气得不行,为了省钱常常饿着肚子上床,半夜饿得都睡不着觉,竟然悄悄去马棚偷吃马的饲料。莫里哀就是通过这类夸张的手法制造小气鬼阿巴贡内心与外表产生的强烈反差,爱财如命的性格更导致之后更出格的行为,这些住往能让观众哈哈大笑。

比如这个阿巴贡不仅对自己狠,对家人更狠,他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头。更为缺德的是,阿巴贡还看上了儿子的未婚妻。

他总担心自己的钱会被偷走,就把钱箱偷偷藏在花园里,怕什么来什么,钱箱还真的被偷了。失去钱箱的阿巴贡歇斯底里气急败坏,痛不欲生啊,谁是小偷呢?儿子拿着钱箱出现了,让阿巴贡选择要么金钱要么爱情,只能二选一,不用猜,地球人都知道阿巴贡肯定毫不犹豫选择了金钱。

最后儿子和女儿分别与自己的爱人在一起甜蜜地生活,而阿巴贡只能可怜巴巴地和他的钱箱子过日子。

只爱钱的阿巴贡对于自己的亲人都失去了最宝贵的情感,他爱钱已经超过一切,近乎达到入魔发狂的程度。

这类角色很容易制造喜剧效果,这里就运用了一种写作技巧——夸张,一般会夸大当事人的行为、语言、外表等,让观众对此有强烈的印象,从而制造喜剧效果。

塑造完这么典型的小气鬼之后,莫里哀并不满足,他又创造了一个更夸张的人物。

3.伪君子答丢夫

伪君子的表面意思是”虚伪的人”,他在人前是一副模样,在人后又是另一副嘴脸。譬如在《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就是一只虚伪的狼,他经常走到羊群中,假装和小羊们关系很好,有时候甚至邀请小羊来家中做客,但他心中想的却是吃烤全羊,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

莫里哀的代表性喜剧 《伪君子》就塑造了一位伪君子。巴黎有个富商奥尔恭,他顽固执拗,特别喜欢听恭维话,他强迫女儿嫁给巧舌如簧的答丢夫,但谁知道答丢夫其实就是个大骗子,他居然背地里打着奥尔恭夫人的主意,对她大献殷勤。

躲在套间里偷听的儿子立即向奥尔恭告发,可是这个糊涂的爸爸却听信伪君子的狡辩,盛怒之下将儿子赶出家门,还取消了他的财产继承权,并且宣布当天晚上就让女儿与骗子答丢夫订婚,这可怎么办呢?

聪明的夫人用巧计让骗子当场出丑,这才让丈夫清醒过来。后来当然坏人受到惩戒,好人收获幸福。这里用到了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伪君子答丢夫的虚伪和最后下场的惨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捧腹大笑。

4.司卡班的诡计

在《司卡班的诡计》里,莫里哀对夸张的运用更是登峰造极,他塑造了一位聪明机智的仆人司卡班。

阿尔风特和热隆特是一对几十年的好朋友,都以自己帅气的儿子为荣,没事就互相PK,可儿子们并不省心,一个儿子和一名贫穷的吉普赛女孩相爱,另一个也私定终生,两位固执爱面子的父亲肯定要发疯了。怎么办呢?儿子们找到”远近闻名的聪明脑袋瓜“仆人一一司卡班帮忙。

狡猾的司卡班先是让阿尔冈特自愿出钱替儿媳还了债,后又让小气的热隆特掏出好大一笔钱去付赎金,两位贵族老爷不约而同都被司卡班“忽悠”,最终同意了婚事。这样两对情人在司卡班的”诡计“帮助下终成眷属。戏剧中夸张的情节设计极尽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是好玩极了?

三、莫里哀的创作方法

为什么莫里哀的喜剧如此有张力?原来莫里哀在创作时善于大量运用夸张的手法,制造强烈的性格与外貌反差,或者行动与结果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喜剧家是一个特别令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的使命就是为大家带去欢乐。我们所熟知的喜剧大师有挂着一根小拐杖的小胡子先生卓别林,还有中国一代无厘头喜剧之王周星驰。

四、莫里哀的地位

1.莫里哀的死亡

1673年2月的一天晚上,法国巴黎皇家大剧院座无虚席,盛况空前。观众们迫切地等待着喜剧《无病呻吟》的开演,担任主角的正是本剧的作者一一喜剧大师莫里哀。

演出前,他不断地皱眉咳嗽,他的妻子看他病得非常严重,就劝他说:“你病得这么重,就不要出场了吧!”

“这怎么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参加演出。”莫里哀坚决地说。妻子看丈夫态度很坚决,只好无奈地为莫里哀理了理演出的服装。

莫里哀登场了,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扮演的“无病呻吟者”是一个挂着医生招牌的江湖骗子,没病装病。因为身体的病痛,莫里哀演得非常逼真,他咳嗽的痛苦样子,让观众们一次次地为他鼓掌喝彩。

这是一幅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视舞合为生命的人,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时候也不愿抛弃它——即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终于演到第四场,在观众们的欢乐笑声中,莫里哀突然咳血而倒,几小时后,他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莫里哀演了一辈子喜剧,而这部喜剧却成为他生命终点的一场悲剧。

由于他生前大部分作品都是抨击贵族和教会,所以,对于莫里哀的去世教会拍手称快,在他们的阻挠下,莫里哀的葬礼十分冷清。

2.莫里哀的永生

莫里哀的作品开古典主义喜剧之先河,极大地影响了喜剧乃至整个戏剧界的发展。

在法国,为了纪念莫里哀,自1996 年起,文化部规定:将每年4月作为莫里哀戏剧月,全国各地上演莫里哀的名作。莫里哀可以说是“法兰西精神”的象征。

五、小结

1.夸张手法的运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莫里哀,就要懂得写作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夸张手法对比反差来刻画人物和情节,我们相信那样的作品会被大家记住欣赏的,不信你去试试吧。

2.认准了目标,就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曾经全力以赴,结果才会无怨无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文学解读专栏0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yp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