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程里面讲到了限制性信念给亲子关系带来的伤害。
限制性信念包括无助、无望和无价值。
其中所谓“无助”,就是这样一种想法:别人做得到,而我却做不到。比如生活中最多见的“我不行”思维。具有这种限制性信念的人,只看着别人这样那样的成功,轮到自己,则无论大事、小事都觉得“自己不行”。明明看朋友做事风生水起,自己也再三考虑、积极准备,打算也跟着大干一场。但往往开始行动时,经常会产生莫名的无力感,对事瞬间又都没有兴趣了,惧怕迎接挑战,只想退缩,脑子里失去了目标,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了。于是困在原地,停滞不前。
就像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背书快、作业完成的优秀时,心里羡慕佩服,就下决心也像别人一样买练习、买课外书、准备好各种学习必需品,但当所有都准备好,开始动手做了,结果翻来翻去地看看,心里莫名出来一个声音:这么多,我不行,我做不了…从而放弃继续去做。
也有些同学会动笔做,但只要一遇到思维上有卡壳的题目,立刻就停顿下来,心里就想:这个貌似老师没讲过…我买的这份练习有难度…完成这个“我不行”…于是也放弃。
具有“无助”限制性思维的人,常喜欢找外界的原因。【有些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过于包办了他们应做的大多数事情,或强行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不允许他们挑战自己的权威。】
【有些是父母处处拿他们的弱项与别的孩子的强项作比较,让他们总感觉自己不如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我自己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但是我爸妈可以,或者别人可以。】
于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不会再尝试自己解决。这类孩子无论做什么都缺乏勇气,看着就没有动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我不行”思维的形成来自于父母。而那些觉得自己不行的父母,却往往更会逼着孩子去“行”。长此以往,想想亲子关系会融洽和谐吗?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限制性信念”会对其带来巨大伤害。
海子边似雪的盐碱想起昨天看那卧车进戈壁旅游的情景,当时自己冒出来的就是“我不行”的限制性信念。因有这信念,所以我的决定是:表面看,自己绝对不会去挑战开卧车进戈壁沙漠,实际心里是开这样的车怎能进戈壁?如果是我绝不尝试。然而事实是,三个年轻人挑战成功。尽管过程艰难,尽管时刻面临危险,但他们做到了。这或许是他们第一次尝试自驾、第一次体验自然…无论哪一种,相信都是他们人生的宝贵经历。所以,昨天,当看到他们最终平安到达目的地、欢欣愉悦的情景时,我内心充满对“勇气、勇敢”的感慨!
今天,在樊登读书听《好的教育》这本书的解读。什么是好的教育呢?书中说,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承载着传承文化,传授技术两大使命。人的主体性是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就如老师引导学生,有的学生个性沉静,有的学生性格活泼,有的擅长语文,有的擅长数学…老师既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又要从内心接纳允许学生有各方面的不足,并且要看到恰恰是这些不足的留白,才是促使孩子形成创造力的部分。这些部分无对错之分,老师要正确引导,让每个学生做鲜明、鲜活的自己。
结合今天的课程,就是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要察觉到自己存在的“限制性信念”,以避免自己受其所困,再带给、影响到学生。从而激励每个学生发挥潜能。
荒漠中的生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