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后台收到很多祝福,感谢朋友们一路陪伴。
今天先给大家分享一个谈客户的要点,再来看本文的要点。这周有位子产品线的品牌负责人带着他们董事长来访,交流结束后,我们得到的反馈是,董事长觉得我们比较靠谱,希望把原本的子产品线的品牌工作,上升到集团的品牌工作。我和郭老师复盘了本次交流,郭老师说,你能打动他们的关键点是说出了哪些是我们不会的。
求真务实,有一说一,说自己可以做的,也说自己哪些做不了。这原本是做人的品质,用在交流中同样有效。
本文中,有两个点非常重要,一个是华板自己的书写的习惯和标准:你把每一个格子都按规矩填上,就是完全穷尽,相互独立,算无遗策,滴水不漏,这就是格物致知。
这几句话是提升策略师逻辑思维能力的良药,我在带策略师时,最主要强调的就是逻辑和结构,写PPT就像打鼓,要有节奏、有观点,有行动。其实华板这几句话与麦肯锡的思维准则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我希望新手策略师们可以在些文件时,用这些话来反思自己。
另一个重要的点是基准和标准,标准是上级制定,是静态的,基准是动态的,员工是有思考的,这是日本思路与美国思路的典型区别。胡老师说,人是目的,希望我们都做一个积极思考的人,不断自我迭代。就像我们团队工作中,总有伙伴在不断迭代自己的工作,每到一个阶段,就会与我碰撞、确认。这样的组织才是积极的、正向的。
鲲鹏领读华与华方法经典书籍第817期
之华杉、华楠《品牌五年计划》54
四 模块3:持续改善02
2017年,华与华组团在哈佛大学学习,哈佛商学院的品牌教授大卫·肖尔(David A.Shore)在课堂上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今天早上我来给你们上课,开车经过查尔斯河上的大桥,看见桥上有5只青蛙在开会。
1只青蛙说,这桥太危险了,咱们跳到河里去吧!表决结果,4只青蛙同意跳,1只青蛙不同意跳,少数服从多数,它们做出了跳下去的决定。那么问题来了,等我下课开车回去的时候,桥上还有几只青蛙?”
大家知道这个问题肯定有“坑”,怎么答都是错的,但还是七嘴八舌给出回答。有人说还剩1只,因为它不同意跳;也有人说都跳下去了。
教授给的答案是还有5只。
为什么呢?教授说,做出决定和开始行动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它们只是做出了要跳的决定,至于行动,可能是三年以后的事,也可能永远不会有。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持续改善,就是马上行动,每个人都行动,并且在每个人的每一次行动中改善。
丰田生产方式有两大核心精神:“持续改善”和“尊重人性”。人有犯错的天性,人有成功的欲望,人有挑战的精神。通过人对现状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创造更加合理的基准、标准,而不是以一成不变的规则(标准)约束人。持续改善和尊重人性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持续改善就是把人当人,而不是当机器。这也是丰田生产方式两大支柱之一“人字旁的自动化”的精神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持续改善本质上是“鼓励大家不要机械地工作,而是带着思考去工作,去更聪明地工作”。持续改善的正确道路就是尊重员工的思考。
日本有一家持续改善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叫未来工业,工厂里到处挂着大大的标语“经常思考”。我觉得这个认识抓住了持续改善的本质。那什么叫“经常思考”?
其实就是时刻思考。我的一个朋友看我经常发朋友圈,他就说感觉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对的,我就是时刻都在思考,以前我随身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下想法,如果没带小本子就感到不安,就像今天没带手机一样。现在有了手机就更方便了,随时记录我的思考,还可以检索。
以前,我的床头柜上也会备一个小本子,半夜想起好主意,怕忘记,也会马上记下来。时刻思考,思考什么呢?其一是思考一个新的行动,思考要做什么具体的事。其二就是思考一个新的成果物,这个新的行动要产生一个什么新的成果物,让这个思考落实成一个成果。
动脑,是思考。动嘴说,是高级的思考,因为你需要组织语言去说。动笔写,是更高级的思考,因为写的东西会留下来,你会努力打磨得更精确。按格式去写,是更更高级的思考,因为你把每一个格子都按规矩填上,就是完全穷尽,相互独立,算无遗策,滴水不漏,这就是格物致知。
动手去做,这比思考更高一级,叫学以润身,形成肌肉和腺体的认知、记忆和反射,这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才是真的知道,具备思考能力了,就可以重新思考了。
为什么说“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绝大多数的思考,都和事物的本质无关。
丰田生产方式的奠基人之一大野耐一先生被称为“穿工装的圣人”,他有一句名言:“唯晓成事之规律,方持不灭改善心。”
在晚年的时候他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没有人喜欢自己只是螺丝钉,工作一成不变,只是听命行事,不知道为何而忙,丰田做的事很简单,就是真正给员工思考的空间,引导出他们的智慧。员工奉献宝贵的时间给公司,如果不妥善运用他们的智慧,这才是浪费。”在丰田车间,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年轻男孩,把长头发夹在帽子里,快乐地工作。
事实上,丰田的员工待遇,并不比同类的其他日本公司高,但丰田员工的忠诚度与贡献,却是很多同类公司无法比拟的。
在管理上,持续改善是自下而上的,强调能动性在一线具体操作的员工,他最应该知道事情该怎么干,而不是等上面指示,等上面定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学美国。而美国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上级指示,下级按上级定的标准干活。
日本企业中自下而上的思想非常强大,且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美国式管理强调“标准”,标准是用来达到的,叫“达标”。因为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合格,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要被惩罚。日本的管理强调基准,基准是用来打破的。这个基准就是改善的基准。我们定出这个“基准”,可能是历史上的,也可能是公司制定的,还可能是大家工作中的实际状态。
这个基准,就是我们工作的基准线。再做一次这个工作,一定不能在这个基准之下,至少要一样,但是不可能精准得一样,总有一点误差,这误差一定是往上的,进步一点点。这个进步,就形成新的基准。所以,标准是静态的,或者说,保持到下一次制定新的标准为止。而基准是动态的,每一次重复作业,都可能改变,形成新的基准。这就是持续改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