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宋·程颢、程颐:“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优劣也,所遇不同耳。”
明·张居正:“七人,今不知其姓名,夫子叹之,盖深为世道虑也。”
【译文】
孔子说:“贤良的人逃避乱世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别的地方而居,再其次回避不好的脸色,再其次回避不好的言论。”孔子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解读】
孔子认为贤者归隐有四种方式:避世,避地,避色,避言。孔子离开齐国,是避开齐景公;离开鲁国,是避开季桓子和鲁定公;离开卫国,是避开卫灵公。但是无论孔子怎样避地、避色、避言,却都没有真正避世,他一直在坚持着向世人布道,宣扬儒家的思想。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宋·朱熹:“石门,地名。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自,从也,问其何所从来也。”
明·张居正:“圣人道高德大,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特时君不能用耳,此又非晨门之所知也。”
【译文】
子路在鲁城外门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开门的人说:“你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大人那里来。”开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而还要去做的人吗?”
【解读】
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所要达到的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执著坚持,不惜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次受挫,但是却越挫越勇,从不曾放弃施行仁政的政治理想。他以天下为己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现代人正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子曰:“果哉!末[5]之难[6]矣。”
【注释】
[1]磬: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2]荷蒉:荷,肩扛。蒉,草筐。肩背着草筐。
[3]硁硁:击磬的声音。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末:无。
[6]难:责问。
宋·朱熹:“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
明·张居正:“荷蒉之讥孔子如此,是不知圣人之心者矣。圣人心同天地,天地不以时之闭塞而废生物之心,圣人不以时之衰乱而忘行道之志,诚上畏天命,下悲人穷,非得已也。”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有心思啊,击磬以宣泄!”一会儿又说:“浅薄啊,硁硁的声音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啊!那么,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没有人能理解你就算了吧。就好像过河,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孔子说:“说得好干脆啊!像那样就没有什么难处了。”
【解读】
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礼,使国家社会安定,百姓幸福。挑筐者只顾及个人的安危,而没有为百姓和国家着想;孔子却对自己的理想执著追求。这也正是孔子成为圣人的原因。对于我们今人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明哲保身虽然能顾全得了一时,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