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的回答应该是拥有大房子,拥有豪车,拥有奢侈品牌的各种服饰,拥有在企业的高新职位......而当拥有了这些东西后,是否就真的会一直觉得幸福?可符合拥有以上全部的人,又只是极少数的人,把极少数人的标准,作为普罗大众的标准去追求,最后能如愿成功的人也是凤毛麟角,而大部分人似乎都乐此不疲。在那风风火火繁华热闹之下,是无人可说的深深的不幸福。
我疑惑追求幸福是否就是奋力去追求物质的满足,奋力追求俗世的成功,幸福真的只有这一种方式吗?我从《少即是多》这本书中,找到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本书的作者田中直之,特意前往幸福指数排行榜前列的北欧国家,采访当地二十多名各行各业人士,关于幸福的问题。而在北欧民众的回答中,他找不到任何关于“车”、“房子”等相关的具象物品。而更多是“想要家人健康。”、“朋友和我认识的人都能取得成功。”、“希望孩子们能有个安定、美好的未来。”之类的回答。与物质相比,他们更珍视那些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
而书中,作者的某些观念想法同时也很挑战固有的思维,如果爸爸妈妈们听到类似的说法,必定会大骂一通,或者苦口婆心的劝说,以期望他回归“正途”。但对我而言,却仿佛是打开了一扇窗,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觉。
例如书中的这几点:
与其追求地位的提升,在一流企业就职,不如从事自由职业。
比起金钱,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
生活在多元化时代,不必被他人的价值所左右。
放弃高档住宅,享受双城生活。
在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寻找复业。
......
现在当代许多年轻一辈的想法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享受主义的思维,喜欢和享受买买买带来的快乐。虽然还买不起房子、车子这些大件商品,可像什么网红打卡点、秋天的第n杯奶茶,双十一打折活动......各式各样的新品标签在吸引我们去消费,甚至还会害怕不知道这些热点,没有参与这些热点而被人认为是落伍的。但这些快消品类提供的快乐,又能持续多久呢?刚开始还能持续久一点的时间,但随着各式新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这样的快乐开始变得越来越短暂,我们内在那个喜新厌旧的怪兽,也逐渐从幼儿期向成年期成长,直到某天我们再也控制不住它。
“我们并不是在购买商品,而是在通过购买商品来购买幸福。”
而在工作上,随着工作的时间增加,为了福利,为了薪资,为了升职而努力工作,却让我越发找不到价值感。而被工作长时间占据的生活,也开始呈现混乱的状态。疫情的来到,让我终于可以稍微停下,却又深刻的意识到,就算努力地工作,也无法获得内心期望的金钱这个状况或许正在到来。
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里面提到的一个现象让我感到震惊,而更让我失落的是,我似乎也是这个现象里面的一员。


我们用时间交换金钱,用时间为企业创造价值,得到的工资却又为企业消费,如果最后消费的东西都是快消品、不会在未来增值的东西,那么我们完全就是在做一份无报酬的工作。
吊诡的是,我们并不觉得我们正在做这样的工作。
“瞬时欲望的过度满足,干扰了人们对未来的长远规划和打算。”
或许我们都该停下来思考下,我们不停的买买买,追求潮流热点,以及努力工作、追求成功到底是为了什么?
苦思了一下午,我内心给自己的答案是,想要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已。那么为何结果却是更不快乐了呢?
祝愿每个问自己这个问题的人,可以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并为那个答案而努力,而不是为其他人所认为的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