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马上就要高考了,我长达五年的陪读生活也即将划上句号。和儿子共同走过了的这五年岁月,比幼年时他那种无邪的依赖,更让我们刻骨铭心。在他的这段思想渐渐成熟,时而彷徨,时而叛逆,又时而思绪飞扬的少年青春时光里,每一个瞬间我们都相依相伴地共同度过。在即将要离开我们的陪读小房之前,为了留下这段珍贵的纪忆,我决定用刚学的拙劣水彩画技,来定格我们共同生活过的温馨空间。这时候有简友看到我画的“陪读时光”小场景水彩画后留言,想知道我与儿子的陪读岁月是怎样度过的,我想,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这些,也许会是另一个很好的纪念方式吧!所以今天,我想重拾那些过往的岁月,重温我这几年走过的陪读之路。
美丽的校园(第一天陪读所摄)我是于2016年8月31日正式开启陪读模式的,当时正读初二的儿子对我的到来还比较抗拒,那时候我们经常起冲突、闹别扭,这也算是我陪读的初级阶段。
或许在别的家长眼中,我是个“不那么合格”的陪读妈妈。但在我看来,不少家长的陪读也并非有成效。我曾遇到过一位高三陪读妈妈,她一直很后悔没早点到高中校园里面租房,最后仅租在了学校隔壁。我感到莫名惊诧,这两者竟有那么大的区别吗?她斩钉截铁地说:“有!如果住在校园里面,孩子回家耗费的时间就短些。高三的时间比金子还珍贵,大家都在争分夺秒赶超,这样累积起来就相差很远了。”听了她的话,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连回家的路都要进行如此精准的丈量,孩子们真的很苦逼啊!
在学区的那条“陪读路”上,家长们讨论最多的是“孩子的营养”—— 吃什么?怎么吃?……每当听到这些,我都特别惭愧,我从没有像他们那样忧虑上学距离的远近和孩子的营养标准。当初决定陪读的初衷,跟这些问题都关系不大,而是希望自己能更贴身去了解孩子,弄清楚他的真实想法,陪伴他共同度过那些因“痛改恶习”而可能会感到难以面对的艰难时刻。
陪读对于我来说,重点并不在于是否安排好了他的吃喝拉撒这些物质层面,而是要重新了解他,去和他进行平等对话,去向他传递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和对这些信息的理解方式,让他能够尽可能地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也就是说,我陪读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带给他一些精神层面的影响,促使他渐渐学会自我纠偏。
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走了许多弯路,其间的酸甜苦辣简直有一箩筐,但多少还是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NO1.家长对孩子的爱一定要让他能清晰地感受得到
记得刚刚陪读时,儿子挺无奈的,觉得从此身后就会多出一个无时不在的“天眼”。一次,我去了趟学校,听到地理老师在抱怨,说儿子上课时连课堂作业都不做,一天到晚也不知在想些什么,把老师说的话全当耳旁风。老师闭着眼睛摇着头的样子深深刺激了我,这说明老师认为他已经没救了。于是我回去后,马上就怒气冲冲地质问他、批评他,儿子当然很不高兴。晚上,我要求他必须把当天的课堂作业补上,否则就不准睡觉。当时他就开始反抗了:“你要我认真上课,现在又不准我按时睡觉,那明天我哪有精力认真上课?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孩子说得也没错,但当时我正在气头上,就严厉地要求他必须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没条件可讲。最后儿子和我发生了肢体冲突,他居然还在我手上掐了一下,把我差点给气哭了,还是奶奶出来打圆场,这件事才罢休。
站在家长的角度,当时觉得自己是出于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态来做的,但这种表现,在孩子看来,就变成了:任何事都只能服从家长,妈妈只想把孩子变成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如果孩子产生了这种想法,那么在内心就必然会与家长对抗,这些对抗还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用的是积极对抗,如和家长吵闹,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有些用的是消极对抗,就是“我不反抗,但也不配合,甚至还可能反其道而行,你奈我何?”
如果孩子在生活方面还能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爱,而一谈到学习,就只能得到家长的责骂和贬低,那么他还会把这种巨大心理落差上所产生的怨恨,全部转嫁到学习上来。他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都怪这个可恶的“学习”,一谈到它,爸妈就不爱我了。他们平时即使对我再好,也都是为了哄好我去学习,因此“学习”是种非常令人可恨的东西。最后,无辜的“学习”倒成了不良亲子关系的替罪羊。
我的建议是,我们不妨把对孩子在学习态度上所得出的一些负面评价的猜测暂时放下来(为什么说这种负面的评价可能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测呢?因为孩子这么做固然不对,但很可能这出并非是他的初衷,这其中可能有很多种的复杂原因,但不管是哪种原因,我们都要以一种正面的想法去理解他,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他,认定他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故意使坏的孩子),专注于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这样有助于家长迅速脱离那种负面情绪的状态,给予孩子及时有效的帮助。比如说,我反思后,就发现我的愤怒都来自于我认为“孩子故意懈怠,根本不听老师的话”等等这些特别负面的主观评价上,但其实当我把这些情绪都放下,和他一起寻找学习方法后,原来那些让人生气的事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既然他对地理如此懈怠,我就想从地理这门科来打开缺口。比如说为了让他能够更好地记得全国各省的简称时,我试着用一些很特别的联想方式来教他,我说,河南的简称是“豫”,为什么呢?因为河南是很容易受灾的地方啊!以前我在外婆家每次有人上门讨饭,我们就说“河南叫花子来了”,那怎么办啊?咱们给他一头大象,让他吃个饱——予-象,就是豫。就在我天花乱坠地说着这些怪异的理论时,发现孩子的眼睛特别闪亮,然后哈哈哈笑得前俯后仰的。我们在这种近似于无厘头似的说说笑笑中,把中国各省的简称每个都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进行记忆,这方法虽然可笑,但还真管用,孩子记得特别牢。
当知识点慢慢被记牢后,儿子的信心也慢慢地回归了,对地理的被动学习也变成了主动学习。从前他说自己最讨厌的科目就是地理,但在初二生地会考后,他的地理居然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这让儿子万分惊讶。正所谓“打铁要趁热”,这时我便会告诉他:“看,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没有什么喜不喜欢,关键是要学会运用方法,并且保持一定的专注力,那么把从前的劣势扭转为优势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能够给予孩子及时的助力,并在此之后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这种体验对于孩子来说,就能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信任、帮助和肯定,在这期间孩子仔细一回味,就能感受到父母对他深深的爱。这种爱和关心孩子的健康营养、吃饱穿暖一样,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时候甚至可能还要比吃穿更重要,因为只要吃和穿能够保持在一定的基准线以上,孩子就出不了什么大问题。
NO2.沟通的意义在于有效的交流和疏通
初二下学期我购置了一套很小的陪读房我常听到有些家长说,孩子不喜欢和父母说话,如果父母要对孩子说点什么,孩子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对其自动屏蔽的状态。这种情况就属于孩子拒绝和家长沟通,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父母说的话题孩子不感兴趣(比如说“今天吃什么?”“家里为他补课花了多少钱”之类);
二是父母说的话孩子有些反感(如“某某的学习成绩好,你怎么就不能向他多学习”之类);
三是孩子可能根本就不认可父母的观点,甚至在心中对父母存有怨恨……
那么孩子喜欢交流什么?当然首先是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游戏。很多父母就说,我又不会玩他那些游戏,再加上玩游戏上瘾害人不浅,我反对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还跟他聊这些。确实如此,有很多孩子玩游戏上瘾,我孩子也是一样。但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特别强,你越反对,他就越上瘾,因为“得不到的才更珍贵”啊!所以反对作用不大,有时可能还会起反作用。那怎么办?想办法引导他,带他看看世界名著,说不定他就此爱上了写作,把某个作家当成偶像,就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和他讲讲历史故事,说不定他就此爱上了历史,还能从不同的历史故事中总结出很多有见地的思想来。儿子就是和我一起听“罗辑思维”音频后,爱上了罗振宇,爱上了历史,现在在他的所有学科中,我最放心的就是历史,只要考历史,他肯定拿高分。
在我们能够慢慢地培养起孩子的其他兴趣后,再有步骤地去减少他的游戏时间,甚至和他协商在大考前不用手机、不玩游戏,他才有可能慢慢接受,因为现在除了手机和游戏,他还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可以给予他快乐的感受,他的快乐来源不只有游戏,他就能够试着放下。就像一个婴儿,他如果只会吃奶,吃不了饭,也吃不了水果,你要断了他的奶就等于要了他的命。你只有慢慢培养他能够吃饭、吃水果、吃零食了之后,他才可能断奶。在父母为孩子培养出其它爱好的同时,孩子与父母还有可能找到彼此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这时,孩子才可能会打开自己的一小扇心门,允许你去他内心的城堡里偶尔逛逛。
另一个,就是孩子反感什么?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然后告诉他:“我想要你达到这样结果,至于怎样达到你自己去弄,如果达不到的话,我就会批评你,甚至贬低你。如果达到了,其实也没什么,你没看到前面还有比你做得更好的人吗?所以下一步我会制定更高的目标,让你不要失去奋斗的目标,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其实孩子恨死了这个“为你好”,因为要不断地“更好”,所以父母不仅不敢夸孩子,还会不停地寻找更高的目标来告诉孩子“你看,你现在还差得远呢!”这样容易将孩子的所有自信和价值感全部摧毁,让孩子感到特别匮乏无助。
如果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对比的话,用孩子的昨天和今天来对比就很好,只要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要表扬,让他清楚地知道,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进步,我对你有足够的信心和期待,我能够给予你最充分的和永远托底的爱。这样孩子就容易建立起更稳固的安全感,就不会让自己的能量在和父母对抗中,以及在面对自己的匮乏中,被无谓地消耗掉了,他就一定可以元气满满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NO3.努力培育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明白适当地放手才是最好的陪伴
利用假期带儿子去了一趟平遥很多家长都因为太爱孩子,而对孩子照顾得过于周到,保护得过于小心了,与此同时,还会用自己强烈的欲望去取代孩子内心的欲望,或者深深压抑了孩子内心深切的渴望。这种做法,在孩子还未成年时,因为双方力量对比太悬殊,孩子只能被动承受,就会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和厌恶感,这样必然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就是懈怠,无论你怎么说怎么做,他永远都是很懒散提不起劲;另一种就是反叛,他会用一种无比愤怒、一点就着的火药桶状态,向你表达他深深的不满,发泄那种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暴怒。
其实孩子就算是你生的,但他却并不是你,他是另外一个人,一旦他进入了青春期,他的人格慢慢地成长起来后,就需要你对他这种渐渐成形的人格的尊重与呵护。一个人在幼年时,可能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生物性,该吃吃,该喝喝,该笑笑,该哭哭;进入青春期以后,他真正的人格才开始形成。这个时候,他的内心需要做很多突破,做为家长,应该帮助他去“破茧成蝶”,而不是反向去压抑他,不准他成长,希望他能退回到那个茧里去,仍然去做那个乖乖听家长话的“毛毛虫”。如果孩子青春期的这种原始的生命动力被那种特别强势的父母给吞噬了,就有可能错过他人生阶段“破茧成蝶”的重要心理成长阶段,会被彻底固化为一只永远也长不出翅膀的毛毛虫。
我现在发现,有很多事例都能反映出这个问题。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父母管束得过多过严过紧,父母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自选动作”,到了父母年老力衰时,又会抱怨孩子的无能无力无用,但这能怪谁?是谁阉割了孩子?其实在这种关系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反而是有些生命原始力量比较强大的孩子,他最后能勇敢地挣脱父母的这种强烈的束缚,获得自己人格独立的机会,最终取得了成功。所以孩子在青春期时有点脾气、有点反叛、 有点性格,父母常常会长吁短叹地说头痛难管,但这往往有可能是孩子正在进行一种非常可贵的自我保护。做为家长,在青春期时,最应该做的就是深入了解和接纳孩子,平等对话交流,正向引导和激发他的创造力和潜力,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深切地体会到“我是在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任何他人(包括父母)或者任何沉重的家族使命而活”,为他解除一切枷锁,给他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NO4.能量的回报就象照镜子一样
陪读虽然不容易但也是非常有收获的一件事父母给孩子正向的能量,如肯定、信任、理解等,孩子也会回报以父母同类的能量;父母如果给孩子负向的能量,如怀疑、指责、贬低等,孩子也会迫不急待地回报以同类的负向能量。就像照镜子一样,你笑我就笑,你哭我也哭。这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和回报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相信所有真正智慧的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为此,父母的眼睛不能只盯着结果,比如“你这次考试没考好”等,最重要的反而是正在进行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在以一种正向的力量在成长?是否一直在努力和尽力?他是否一直在主动地进行自我纠偏?他是否主动地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哪怕就算走错了一步,他是否能在这个错误中有所感悟和有所收益?这整个的过程,是否有你的积极参与?在他迷茫、抉择不定的时候你在哪里?在他身边吗?给过助力吗?给过勇气和托底吗?在这整个过程中,只要孩子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上升过程,父母一直处在一个积极思考、积极行动和正面引导的状态中,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亲子关系的和谐,就必将成为父母所收获的硕果。
其实我的陪读体会,总结果起来可能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同样是陪伴,如果你愿意把对孩子生活起居上的精心照顾,延伸到对孩子精神上的理解和共情,对孩子心理上的呵护与引导,那么亲子关系就一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就必将收获远远超出你意料之外的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