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晚上进行的学习,二是自己学习。
高中阶段,一晚、二晚、三晚,8点半、10点、10点半,不同的时间段,诠释了晚自习带给学生的无形压力,老师的监督、家中的等待、内心的煎熬。
好不容易度过了又爱又恨的高中“晚自习”,终究可以“脱离苦海”。
上了大学后,还要上晚自习么?
大学是一段自我修炼的过程。
这个过程都是“自我”的一种逐步唤醒和行动落实,不是“我”为中心,一切为了自己,而是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标,去拟定自己的大学生涯。
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去呈现“自我意识”。
学习就是首当其冲的,毕竟学习就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课堂是第一主战场,实验室、讨论室、实习实践场所等都是能力提升的平台,而将此串联起来的就是“自习”。
大学里的自由时间肯定比高中多很多,如何利用,或者利用好,这也是直接影响到学习效能的重要因素。
学会时间管理,把碎片时间充分利用,才能获得不一样的效能。
白天的时间除了整段的没有课的时间,很少可以安静下来学习,会有班会、小组活动、实验、课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等,细细碎碎且零零散散,那么晚自习就成了非常宝贵的自修时间了。
学校一般大一大二上晚自习的规定。
如何去适应大学生活,尤其是学习的节奏,一般学校都会规定大一大二阶段都要进行晚自习,时间为周日晚到周四晚的七点到九点。
学校教务处还专门划分了晚自习的教室,不排课,学院还针对班级进行了分配,还组织学生会纪检部同学进行抽查,有的还安排了辅导员班主任、课任教师进行督查和答疑。
基本上,大一上学期的情况都很好,大家也都延续了高中晚自习的学习状态,毕竟这比上到十点半要强很多,两个小时也是很容易度过的。
基本上此刻的晚自习是很安静的,而且学习效率也很高,大一课程主要集中在高等数学和英语上,大部分同学都把重点放在英语四级备考上了。
也没有人无故缺席,也没有人讲话,整个氛围还是挺好的,大家学习的自觉性也是很强的。
变化往往发生在大一下学期,有的同学开始找借口不来了,往往都是“教室太吵了”。
于是乎,摸鱼的同学也有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同学也有了,人在心不在的同学也有了,晚自习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得好的同学依旧在坚持,混的同学已经不再伪装了。
到了大二,更是如此,尽管有学生会的坚持、辅导员的督查,可还是有些同学依旧“一犯再犯”,把这项制度置若罔闻,游离于规则之外,看似“占了便宜”,实际上损失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大三大四对晚自习没有硬性要求,但是没有要求不代表就不上了,坚持晚自习还是很有用的。
坚持上晚自习肯定是有益于学业发展的。
既然大学学习是靠个人的,那么多的知识点是需要花时间去消化和吸收的,把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再看一遍,把笔记和PPT再整理一遍,把重点和难点再巩固一遍,把习题再多做一遍,这些都要晚自习这个时间段。
学习是学给自己的,不是给老师看的,也不是为家长学的,每天晚上花两个小时多么?
其实不多,还很少。
坚持不了每天两小时晚自习,这样的学习的苦都坚持不了,未来肯定要为今天的偷懒而付出代价。
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做规定的事,而把这宝贵的时间荒废在其他方面,可能会让你在某一方面有所得,但是没有在学业上深根细作,未来的某一刻肯定会“反馈”给你。
有同学大学四年坚持每天上晚自习,从教室到图书馆,每天花三小时,学业精益求精,成绩名列前茅,考研成功上岸,关键是养成了“会学习”好习惯,这才是上好晚自习的最大收益。
既然晚自习带来的学习效能那么多,还犹豫什么呢?
在享受大学自由学习的同时,给与自己一个定性定量的学习约束,坚持上好晚自习,利用这个时间段吸收好、复盘好知识点,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初入大学,从上好每一节晚自习开始,四年后,你定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