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已经预习过,并且要求在预习时就利用各种资料,把诗歌大意写在书上。也先行默写过,对于易错点很清楚。
写课题,直接就把易错字“暮”和“吟”的易错点用红笔标记出来,学生手书三遍。
一读诗文。检测字音以及朗读的流畅读和诗歌的节奏。
二解诗题。学生说,并笔记:暮表示时间,江表示地点,吟表示事件。古人诗歌题目言简义丰。
三知诗人。曾经跟他们讲过白居易的“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的故事。今日简单回顾。在悟诗情环节,再回到诗歌背景,讲解诗人的故事。
四明诗意。这一步采用小组学习,轮流在组内说一遍诗歌的大意。然后请一个小组代表全班分享,其他人补充。
五悟诗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看起来挺简单的诗歌,但是孩子不容易进入意境,脑海就无法出现画面。先勾画景物,再由老师朗读,学生一遍听一边想画面,然后说出脑海画面以及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铺”把落日西沉,残阳斜照的柔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并通过色彩变化展现江面的美,说明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精准形象。课堂总有意外,如第三句孩子们容易懂,后面却有孩子说“感受到悲伤,因为这里有一个‘可怜’这个词”,原以为注释里有解释就不会出问题,说明这里还需要随机点拨古今异义。再一次回到文中,通过朗读在脑海看月亮,看露珠。学生在描述的时候,再一次出现误解,认为是在月光下看到露珠像珍珠。添加科普知识上弦月和露珠的形成,大家明白了这里其实有两个时段。一个孩子大声说:“这里有时间在变化,说明作者已经在这里欣赏很久很久,舍不得离开。说明他真的很喜欢这里的景色。”也有孩子补充说作者观察大自然很仔细,所以才会感觉到大自然的美丽,说明他喜爱大自然。我再补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孩子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带着那种愉悦,那种喜爱朗读出来,尤其是直接抒情句就很有味道。画面由孩子们自然描述,诗情由孩子们自然悟出,感情朗读也水到渠成,目的达到。一个孩子却说:“老师,题目是《暮江吟》可他还写了晚上,是不是偏题了?”好问题,让孩子说一说。大家后来达成共识,这里不是偏题,而是有傍晚景色引入,所以也可以用《暮江吟》做题目。
又 学习了《题西林壁》,这篇大白话似的文章,孩子们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但是里面的哲理却不容易体会到。“苏轼写这么一篇大白话的诗歌,到底要表达什么?”孩子们讨论之后,发言积极,有理有据,但是都只能停留于为庐山打广告,为自己没有看到全貌感到惋惜。第一次学习这样的哲理诗,孩子要深层次理解不容易。我以告知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孩子的眼神是有迷惘的,似懂非懂,就要再加深理解。所以准备下一节课拓展一个哲理性的绘本《七只瞎老鼠》,让孩子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哲理,什么是局部与整理,片面与全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