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眉州眉山人,生于1037年。
王弗,眉州青神人,生于1039年。
没错,王弗就是那个让苏轼念念不忘的结发之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为她写的悼亡词。他们的爱情故事堪比司马相如之与卓文君,李清照之与赵明诚,陆游之与唐婉,令人感动感怀又羡慕唏嘘。
他们的故事在那个久远的时代有着难得一见的浪漫。
据说,早些年苏洵曾为苏轼订过娃娃亲,并在其年纪稍长时张罗着为他们成婚。
年少的苏轼颇有点儿桀骜不驯的意味,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训,悄然来了场世纪婚礼大逃亡。
他逃到了泯江之畔的中岩书院,受教于当时的乡贡进士兼书院先生王方,冥冥中就与一生的至爱女子王弗有了交集。
当然,逃婚什么的有没有史料依据就不知道了。也有另一种说法,苏洵因与王方交好,特意将儿子苏轼送到中岩书院求学。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是殊途同归,苏轼、王弗两个少男少女,或者说才子佳人有了相交相与的机缘。
但宋代并没有达到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的开放程度,他们的相识也需要契机。
据说,中岩书院附近有一处清流绿水。生性旷达的苏轼经常临流观景,兴致高昂时忍不住大呼:“好水岂能无鱼?”于是抚掌三声,立时,岩流之中就有群鱼翩翩游跃而出,景象颇为壮观。
苏轼及围观之人兴奋不已,均对王方先生建议:“美景需有美名匹配。”
于是,王方遍邀当地文人墨客,大家在溪潭前跃跃欲试,“藏鱼池”“戏鱼池”“呼鱼池”“观鱼池”等均不合王方之意。
苏轼不紧不慢地亮出他的题名:“唤鱼池”。王方微笑点头颔首,以示赞许。
恰在此时,王方之女王弗命丫鬟也送来了题名。他当着众人之面,展开信笺,只见上面写着“唤鱼池”三个字。
真是机缘巧合啊,苏轼与王弗仿佛心有灵犀一般,竟题了相同之名!众人无不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苏轼对这位才女顿时心生好感。
王方也暗暗称奇,心中思忖,看来是天作之合啊!
此后,“唤鱼池”三字被刻在岩壁之上,正式成为谭水之名。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苏轼。当时,苏轼年方十九,王弗正是二八妙龄,两人可谓郎情妾意,成就了一段佳话,被后人称之为“唤鱼”姻缘。
婚后,苏轼与王弗恩爱和谐,时常吟诗作对、把酒言欢,称得上是琴瑟和鸣、举案齐眉,好似传说中的神仙眷侣。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王弗性情温婉,持家有度,在苏轼入仕之后,她常从旁劝助,提醒夫君为人处事之道,使得苏轼在仕途上走得顺畅一些。
可惜,幸福生活总是那么短暂。二人仅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弗就撒手人寰,时年二十七岁。
王弗去世后,苏轼伤心欲绝,将她葬在母亲坟地附近,亲手在坟边种植三万棵。注意,是三万,不是三百、三千,而且是亲植。苏轼有多深情不需要用语言来描绘,成片成林的青松就是铁证!
十年后,苏轼再次遭贬,失意之极,他梦见了亡妻,于是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流传千古的悼亡词。
时人每每读之,皆涕泪横流。
(备注:参考资料来源于百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