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帆齐微课读书
如何治疗“穷”这种病?

如何治疗“穷”这种病?

作者: 羽语的个人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16:29 被阅读52次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卖药这么多年,发现只有一种病——穷病。这种病你没法治。”听完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禁不住打了个冷颤。如果贫穷真的是一种病,可惜的是这种病很普遍,却没有特效药,只能寻找方法自我疗愈。

    在生活面前,乐观一些总好过愁眉苦脸,因为办法是人想出来的。

    好消息是,有人就在总结这样的方法经验,并集结成书——《会赚钱的妈妈》。作者潘恩是三个孩子的妈妈,2007年创立了MoneySavingMom.com博客,帮人们挖掘自己的赚钱能力。而多年前,她第一次怀孕时,丈夫还在法学院读书,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的开销。潘恩不得不边照顾婴儿,边寻找各种可以在家干的活。那段日子,她做了各种尝试,每周在网上找低门槛的创业点子,阅读大量创业书,但都没有结果。面对日益增长的账单,潘恩一度感到绝望。

    这个世界上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必然有大把的人和那时的潘恩有着同样的困境和烦恼。

    要治愈这个病,我们需要根据症状收集线索,查找出病因。

    有的人干着不喜欢的工作,拿着只能维持温饱的工资;有的人随着收入增加,开销也变大了,总是存不下钱;有的人因地制宜,环境或者条件限制,只能打零工。

    收入增加了,做到了开源却做不到节流,需要查看下金钱观是否有所偏差;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所在,也只能日复一日不情愿地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即使是打零工,找到好的点子,做好规划,也能闯出一片天地。

    追本溯源,我们的很多行为导致了无法积累财富,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首要就是金钱观,其次是对自己的认知,最后是规划管理。

    《会赚钱的妈妈》的作者和事例主角大多是妈妈们,一群需要照顾孩子,无法全日制、只能在家工作的人们。但是书中的金钱观、赚钱理念、方法、职业规划,却适合所有需要工作、想提高收入的人阅读、学习。

    封面


    一、好的金钱观带来的影响

    生活方式

    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富裕,父母都是省吃俭用的人,过年才会给我买新衣服,但是他们从来不给自己买。工作后的我,虽然有了收入,却没有存下钱。环顾四周,发现自己买了很多不实用的东西,把屋子都堆满了。

    即使看到了节俭的生活方式,我却没有学会。我很好奇潘恩是如何做到的。

    潘恩也有一对节俭的父母。他们总是物尽其用,用存下的每一分钱来还房贷,也学会了对这样的生活心满意足。在还清房贷后,他们又开启了新的财务梦想,并且慷慨地帮助他人。

    潘恩的父母遵循了祖父的教诲——不要为了房子以为的东西负债,并将这一理念发扬光大。父母的行为无疑对潘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潘恩和丈夫婚后也设定目标,过起节俭的生活。

    节俭并不容易,这意味着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解决生活问题;意味着需要暂时忍耐恶劣的环境;意味着需要放弃所有的享乐,控制自己的欲望。节俭不是目的,是为了储蓄,早日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

    潘恩的故事让我意识到,我或许应该尝试“轻生活”,断舍离掉可有可无的东西,并设立自己的财务梦想。

    创业理念

    潘恩把她的金钱观也充分运用在创业上,这使她一路走得更稳。

    1.创业之时要避免债务

    支出之前先增加收入。这个忠告让我想起那些贷款创业的人,创业失败后背负一身的债务。这个忠告非常重要,因为小本经营、自负盈亏的创业项目,只有一位风险投资人,就是自己。所有的活儿自己干,所有的风险自己担,必须要非常谨慎,才能保证利润。比如在雇佣员工前,会先准备好一年的薪酬预算。

    2.始终留出一笔钱用于储蓄

    建立事业储蓄账户,可以当作事业发展的应急资金。这一点可以很好地避免借贷和财务危机。当然也可以用于事业的再投资。

    既然是储蓄,就不能轻易动用,事先做好用途规划,不至于拆东墙补西墙,避免财务混乱。在家庭中也是如此,比如为孩子设立教育储蓄账户,为自己设立养老医疗储蓄账户。

    3.扩大收入

    扩大收入,这里说的是利用已有的东西来拓展,创造额外的收入。假如你擅长英语教学,除了线下培训,是否也可以尝试把经验总结成书呢,或者录制线上课程。

    建立多样化的收入渠道。很多人公众号运营得好,就会有多重收入:广告收入、赞赏、软文收入等。

    二、认识自己,寻找方向

    《会赚钱的妈妈》有点像是一本就业指导,结合天赋、技能、激情、知识去帮我们做定位,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做擅长的事

    潘恩有过一个定制婚礼礼服的构想,并去实践了,但她并不擅长设计、缝制礼服,也没有客户,结果就像是一场灾难。建网站、买电脑、办执照、营销,做了一系列工作,6个月后有6名新娘定制了礼服,却几经波折才让顾客满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始终没有盈利。

    所以,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因为你需要在上面投入大量的时间。擅长的事我们可以从天赋和技能两方面去寻找。

    技能是指只要下功夫学习,努力练习就能学会的东西。反之,天赋是指天生就擅长的东西,如果你在这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很可能会取得惊人的成就。

    很多人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需要别人的提醒,我们可以请家人和朋友来提供反馈。

    如何确定自己的天赋呢,问问自己这3个问题,也许会有些头绪:

    1.你的朋友和家人都让你帮过什么忙?

    2.你觉得哪些事情对你来说很容易?

    3.你小时候就很擅长的是什么?

    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样的技能,你也可以问问自己:

    1.你能操作设备或工具吗?或者你接受过某些领域的特殊训练吗?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2.通过磨练和实践,你所具有的天赋能够变成被市场接受的技能吗?

    激情与知识融合

    我们在寻找方向时,要避免进入误区:

    误区一:盲目跟风。

    凯西很喜欢Pampered Chef的厨具,看到很多销售顾问获得了高收入和自由的假期,心生羡慕,也成为一名销售顾问。但是她缺乏销售员的社交技巧和信心,虽然努力学习,但是难以保持激情,最后也只能放弃了。

    经别人实践成功的商业构想,不一定适合你。

    误区二:天赋 ≠ 爱好。

    也许你天生对数字敏感,但是你更喜欢厨艺。尝试了一年烹饪的工作,却成绩平平,反而做会计类与数字打交道的工作,能出色地完成,获得他人的青睐。在现实面前只能舍弃爱好,选择天赋所在的工作,多少都有些让人遗憾。

    最理想的事业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天赋、技能、激情、知识。

    但如果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的天赋,也不要气馁。我们可以先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去学习。我们的爱好,喜欢做、迫不及待想要去做的事,都是激情所在。

    就像天赋必须依赖技能才能被市场接受,激情也需要与知识融合才能有所发展。利用自己的激情,少而精地学习个别领域的知识。


    三、小零工还是大事业

    找到自己的天赋、激情,并完善了技能与知识体系后,还需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大事业也是从小的构想开始的。

    小零工

    潘恩11岁的时候,就开始做一些临时保姆的活。15岁的时候,每周除了帮人带孩子,还有服务员的兼职,和教15个学生小提琴。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商业构想。

    潘恩发现,成功的商业构想都符合这三个特征:

    1.有稳定的收入。(也许需要费一些时间才能达到,但这是长期目标!)

    2.让人满足而不是疲惫不堪。

    3.让人扬长避短。

    发展事业需要长期的规划与积累。但如果你的财务状况很紧张,还是先接受那些能带来收入、触手可及的工作比较好。至少能有稳定的收入,保持自己不退步。

    多尝试

    在创业之前,先确定自己有足够的储蓄。因为创业前期,很可能半年到一年都无法盈利。况且,少有人是第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在此之前,需要不断尝试。

    王兴在创立美团前,还曾创立校内网、饭否等,他被称为最倒霉的创业者,连续创业10多次,均以失败告终。

    潘恩在定制礼服项目失败后,还办过创意写作班。她热爱也擅长写作,不过事情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发放了广告,最后却只有4个人报名。但是经过这次,潘恩学会了面对失败。

    决定是否要实践自己的想法之前,可以问问自己这5个问题,让自己少走一点弯路:

    1.我是不是对这个构想非常有激情?愿意为此付出行动,看它实现?

    2.谁是潜在的客户?

    3.我能负担得起创业成本吗?

    4.我做足了调查吗?

    5.我是否愿意接受失败?

    玛利亚是一位读者,她以往很少在书上做标记或笔记,但这本书却做满了笔记,她说,“这本书激发了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创造力——在前几章我就构想出了一些商业点子。”

    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希望找到一些赚钱方法,或是获得一些灵感,但后来我发现我首先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金钱观。看完潘恩的故事,我发觉金钱观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对金钱的看法与态度,它提供了达到目标的内在的驱动力,并且涵盖了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哲学。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基础都大不相同,没有一套方法适合所有的人。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金钱观,也许对你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天赋技能。

    除了赚钱理念,《会赚钱的妈妈》还涵盖了大量的商业模式,在家赚钱的方法,对每一个想提高额外收入的人来说,都会有所启发。

    一位女士法邮件,请求潘恩告诉她一些好名字,好用来命名网站。潘恩虽然很乐于帮助刚起步的创业者,也尽可能回答各种问题,但是并没有回复这位女士。因为这位女士仅仅是想要一些好点子而已,却没有花费时间、精力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构思成功。

    再好的书籍也是一样,提供了方法和案例,但不能代替我们去思考。

    “穷”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常有人提到“富人思维”,也许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思考的贫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治疗“穷”这种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qc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