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趁着休息的闲余时间去市区把《夺冠》看了,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中国女排从上个世纪的五连冠,又持续发展,2019年再续辉煌。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再叙家国记忆。这部电影让我看的很感动,新中国建国之后,我们是一穷二白,改革开放后再跟别人比,我们依然是一穷二白,我们必须向世界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证明我们的实力所在。
电影在一开始便开始着重叙述在中国女排队员赴日本参加世界女排锦标赛之前,在教练的刻苦严厉要求下女排一次次的训练,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比赛的份量所在,在国际上打比赛并不仅仅是整个输赢,而是让整个国民看到中国人一点也不差,也让世界看到我们不一样的中国。所以大家都憋足劲儿尽可能的让大来临之前自己能够做到充分的准备。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比赛,最后进入到了决赛的阶段是日本队和中国队最后的PK。虽然在70年代之后,中日之间关系走向缓和,但是大家都知道中日长期以来因为国家利益纷争不断,所以中日之间的比赛对抗并不仅仅是排球的输赢,而是背后关乎国家的荣誉。我们在国外,特别是在日本本土上跟日本队打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只能赢不能输。教练也得想办法调动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奋斗意志。最终我们在最后之局奋力赢出,举国欢腾,老百姓在电视里看到中国女排胜利的那一刻,彼此之间相互拥抱,热泪盈眶,他们纷纷走向街头,欢呼这一胜利。
在那个时代集体荣誉国家利益,远远大于所有,他们这一代人为了国家的利益,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因为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才使国家发展壮大有强大的基石。历史开始转换镜头,进入到了90后主场的国家女排队。而之前所关乎的集体荣誉,国家利益对这些90后而言,似乎看的不是那么重要,但是,主导游戏规则的人,还是上世纪的那批人,他们认为打球,特别是打国际球,是为了国家利益集体荣誉。当然,这样讲无可厚非,确实是这样的,但是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呢?总不能每次国家队出征,这些队员都背负着巨大的包袱和全体国民的期待。
等到郎平上任国家队女排主教练,开始在各方面关注下,推动整个女排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最为紧要的一条改革就是告诉整个女排的姑娘们,排球不是他们的全部,排球也是一项她们的工作。除了排球,应当还有生活。当时整个女排的队员们听到这句话之后,他们还是像之前一样正常的回答‘郎导,我们事业心很重,都不希望有其他生活干扰。’后来在郎平的主导下,开始改变之前的思维主导,不能在女排的训练中仅仅只强调国家利益,集体荣誉。郎平开始关注每个队员,挖掘他们主打排球的深刻原因,让一些本就内心特别不喜欢打球的人,尊重她们的意愿,让她们离开国家排球队。其实郎平知道,如果说连自己自身的一些深层次原因没有处理好的话,她们打排球的动机特别不纯,根本无法把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原发动力全面调动起来。
这就是90后,00后和80后,70后,他们之间的区别。对于70后,80后而言,他们生活在中国贫困的年代,计划经济的年代,那个年代,他们选择排球,或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是为了国家利益集体荣誉,对于他们而言,没得选择,只要是能够抓住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便会全力以赴的去拼搏奋斗。但是90后和00后他们出生之后,中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而且转向了高质量的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繁荣富强的时代。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选择变得越来越多和丰富多样,他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显微的变化。对于他们而言,不论是做什么而言,他们希望尽可能的遵从自己的意愿。他们希望除了工作,更能够活出自己,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即使有些工作在别人看起来高高在上,但对他们而言,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心愿和性格特点,也会尽可能的选择不做。
只有了解了他们这代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思考方式,才能针对性的拿出相应的训练方案。郎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允许一个队员离开排球队,尊重她的心愿,去考大学。后来陆续又劝走了两名队员,也基本上是基于这个原因。等把这些都调整好之后,又拿出相应的训练方案去训练这些队员。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没有主场优势的情况下,依然战胜东道主巴西队,再度获得奥运会冠军。这场比赛的胜利跟郎平对队员平常的训练密不可分,当然,我认为最关键的是除了技术之外,郎平调动了他们这代人内心深处最原发的动力。使她们直冲云霄,响彻九天。
工作之后,我接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这些00后,我本身也是90后。郎平的这些话为什么能够说到我的心坎儿里,是因为在我心里毕业之后就是这么想的。当初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因为自己是出生于普通家庭,家里各方面的要求,都希望我尽可能选择一个能够谋生比较快的专业,我明白家里人是为了我以后能够过得更好。我也在这里面反复的纠结,最后依然遵从了我内心的想法,选择了我最喜欢的专业历史学,在大学期间学历史学专业,我发现当我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之后,我不仅把这个专业学得很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享受到了这个事情给我带来的快乐。后来工作中陆陆续续的接触到了90后的老师们,他们也基本上存在这样的想法,他们不再仅仅是向往帖子内的工作,他们更想拥有一个自由,在我们反复的交流中,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工作如果说是让自己活得更为局促不够自由,那工作起来会变的没有意思,好像是除了工作能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之外,便无法从中获得其它。没为了生存而工作,仅仅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工作中又没有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和快乐,边只能在工作之外寻求相应的成就和快乐,那又何必呢?为什么彼此之间不能做到相应的兼得呢?后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陆陆续续的接触到这批00后,其实这些孩子更想要的是自由和能够得到一个自我表达的渠道,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是80后,乃至70后,导致了他们的很多想法,只能压抑着。随着跟他们深入交流,你会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奇幻妙想和自由表达,他们也特别想要去做自己,而不仅仅是上学,只是为了以后生存和挣更多的钱。如果说没有真正的能够把他们内心深处最研发的动力给挖掘出来,即使他们在学习上会学得好,但是就我认为而言,他们本身的潜力根本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发挥出来,如果能够把他们内心的想法挖掘出来,并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遵从他们的意愿。我想他们不仅能够在学习上学得更有力量,而且会得到一个小宇宙的爆发。
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了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自由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更加尊重个性的时代,更加尊重梦想的时代。时代不同,便是我们不能再拿以前的观念去教育现在的学生。即使我们用之前的教育方法教育出来了,多么优秀的学生,但是进入到了21世纪,整个时代都在发生变化,行为和思考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再拿之前的方式去教育这些90后,00后乃至10后,彼此之间的错轨,使这些孩子的天性无形间被抹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