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球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无意中翻到一篇南京大学毕业生到巴东支教的故事,有些触动,当即买了第二天去恩施的火车票。当火车经过宜昌东时,广播播放道下一站巴东,我猛然明白我不用到恩施再转车,刚好这辆动车在巴东停靠,我百度了一下巴东站,最醒目的是“中国最偏僻的火车站”,而我将寻访的,正是在这偏僻的地方支教的江苏人,袁辉。
我不是记者,只是一个喜欢观察生活的人。支教曾经是我的一个梦想,赫然发现有一个江苏人来到湖北西部的“巴山楚水凄凉地”支教,这让我既钦佩又惭愧,因为我是湖北人,而袁辉来自沿海,我们同岁,同一年大学毕业。
经过了两次转车,我才来到白沙坪小学,门卫了解了我的来意请我进了门,袁老师正在上课,还有最后两节,我便在学校等待,山里时有微风,比湿热的武汉显出几分凉爽。
四点半下课,见到了袁辉,有种亲切的感觉,他好像已经对我们这种善意的访客习惯了,在他支教的这六年里,估计已经接待了很多,碰巧遇到了央视的记者在这边拍纪录片,通过我们的聊天,知道了很多关于学校,学生以及袁辉的一些情况。
他把自己定义为志愿者,这意味着没有薪酬,也没有编制,连每个月的一千块收入也是通过各种奖励的拼凑。
来到他的房间,我一下就明白很多,除了必备的桌子椅子和这些天来各地人士快递过来的礼物,只剩下一屋子的书,主要涉及的都是中国和德国的古典哲学,国学和诗词,三个书桌被放的满满当当,目测将近三百本,他甚至自学了德语和俄语,能够读原著。
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他说这就是他想过的生活,我们本不该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里虽然贫穷落后,但是风景俊丽,民风淳朴,白天能看到来天白云,夜晚便是月亮和星星,还有小孩子们单纯的眼睛,这不是很多人所向往的生活吗?只不过我们放不下世俗诱惑,而他选择了“随心所欲”而已。
我看过对中国青年报的那篇文章的网上评论,有的人持怀疑的态度,我只说一件事情,袁辉为了给班上一个患病的小女孩补课,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五年时间,袁辉每个星期一三五都骑摩托车去她家里给小女孩补课,骑坏了两辆摩托车,你能想象一个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知识分子在这群山峻岭间骑着摩托车风雨无阻吗?而且他平常一星期要上三十节课,是其他老师的两倍,扪心自问,这样坚持一件事情,有多少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能够做到?
袁辉做到了,他把自己的爱和青春奉献给了这里的孩子,他和他们一同成长,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提高,袁辉也一天天了解自己更加深刻,这是一个“哲学家”的修行。我有个喜欢的僧人,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当弘一还是李叔同时,他已经取得了世俗的成就,人们不理解他后来抛弃一切过上了苦行僧的生活,这就是他想要过的生活,袁辉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人可能对他出名后的生活表示担心,我并没有这样的担心,我深知一个腹有诗书的人有怎样的定力,我深刻的认为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正因为他的力量,他的感召,学校的学生现在每天能吃到免费的水果,喝到免费的牛奶,还有各种爱心人士送来篮球架,各种礼物,甚至正在新盖学生宿舍楼。他正在改变这八十多个孩子的命运。
我们的祖国正在进步,即使偏远地区的孩子也在慢慢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相比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还是存在相当的差距,可是正是有了像袁辉这样一大批新时代的好青年,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正在努力的改变现状,或许我们对生活有太多的抱怨,而总有那么一些人,正在脚踏实地的尝试改变。
向袁辉老师致敬,向所有支教老师致敬。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访巴东支教老师袁辉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访巴东支教老师袁辉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访巴东支教老师袁辉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访巴东支教老师袁辉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访巴东支教老师袁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