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两岸民族文化盛宴
“中国苗族第一镇”同心节在普安精彩上演
图为文化展演现场
长征网讯:3万多来自盘江两岸的苗族同胞,17个异彩纷呈的民族文艺节目,一系列精彩刺激的民族技艺赛事。8月10日,“中国苗族第一镇”同心节暨盘江两岸苗族文艺汇演在普安县龙吟镇精彩上演,来自我省10余个县(市、特区)的苗族同胞欢聚一堂,集中展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数万名观众奉上一席独特的民族文化盛宴。
刺绣比赛现场——飞针走线
据介绍,普安县龙吟镇地处北盘江畔普纳山下,全镇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5%,被誉为“中国苗族第一镇”。数百年来,龙吟喇叭苗、歪梳苗、大花背苗等三大苗族支系创造了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体育、民族歌舞等民族文化,蜚声省内外。本届同心节暨盘江两岸苗族文艺汇演,作为第四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之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南、北盘江流域的六枝、水城、关岭、晴隆、安龙、贞丰、望谟、兴义、普安等地苗族同胞载歌载舞同台竞技,刺绣、射弩、斗鸡、斗鸟、对歌等等活动异彩纷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湖南省苗学会、云南省文山州苗学会等专门发来贺信。
大花苗服饰
“大花苗的披肩是‘绣在身上的史诗’,记载着祖先五千年漫漫迁徙长路。”当天上午的刺绣比赛现场,来自新寨苗寨的王明成老人告诉记者,龙吟大花苗绣在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女裙上的红、黑两色花纹象征天地,中部的三道黄、蓝、绿色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北方平原,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河流、山路,背牌上的回形或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大花苗定居的龙吟,则被学者称为是结束中国苗族五千年迁徙史的象征之地。而今大花苗迁徙的历史却在一针一线的刺绣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同时,神秘的大花苗古歌“啊唔咿古歌”,作为讲述民族迁徙历史、苗胞生产生活方式另一种文化方式,让远古的撵山歌延续至今。
傩师—廖江生摄“妹缝衣服扣子多,扣了一颗又一颗;哥是纽子纽着妹,妹是扣子扣到哥。”悠扬的歌声来自龙吟喇叭苗的一对青年男女,略带湘西南口音的唱腔里,是汉文化和苗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龙吟喇叭苗源自古代湘西南苗民。明洪武初年,朱元璋调步骑30万往征云南,队伍中就有湘西南被强征入伍的苗民,云南平定后,为开疆拓土、固守云贵,湖广兵就地屯垦,后经普纳山战事,从此留在了普安的土地上,如今普安丫口、龙吟、茅坪、石古等地的喇叭苗为其后裔,服饰为“喇叭”特式。而喇叭苗原生态歌剧小品《生要连来死要连》,从挖掘发现到整理打造,短短几年时间就一举获得“多彩贵州”小品大赛“银瀑奖”,在本次文艺汇演中再度亮相,并获得高度赞扬。
绣在服饰上的历史——大花苗服饰“歪梳苗”作为苗族的又一支系,苗语称“惹捱德亘”的芦笙棒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舞蹈是歪梳苗世代相传的丧葬习俗舞蹈,由十余人或数十人分别吹着芦笙、挥舞着木棒在鼓点和芦笙音乐的伴奏下舞动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严格按照:绞谷,即吹芦笙;索亘,即狩猎;高桩德亘,即跳芦笙舞;嘞干赤,即上路等4个程序依次进行演出。舞蹈动作难度大,粗犷热烈,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过门坎”、“猴子上树”、“叠罗汉”、“牛打架”、“斗鸡”等技术技巧极高的动作和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步法,热烈精彩刺激。
客人你慢些走在当天的盘江两岸苗族文艺汇演中,各地苗族同胞纷纷拿出文化绝活。望谟、关岭、水城的芦笙舞,晴隆的苗族山歌,贞丰的苗族板凳舞,安龙的苗族飞歌,普安的大花苗合唱,兴义的民族服饰展示等等,17个文艺节目把苗族的文化遗产演绎得美轮美奂。
据普安县的相关领导介绍,普安县打造“中国苗族第一镇”,立足苗族独特文化,深度挖掘优势资源,在全省布局山地民族文化强省战略的背景下,打造苗族文化为载体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在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过程中,同心协力,结合普安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古茶资源等,全面带动和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赵兴 左国辉 摄影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