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旅行之喀斯特

作者: betusgarcon | 来源:发表于2014-06-03 23:42 被阅读216次

             喀斯特作为西南地区的地貌主要特征是不可回避的观赏景致,所谓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水对可溶性岩层的冲蚀,化学作用以及板块运动导致的岩层塌陷、抬升、挤压从而形成的一些地貌特征,正因为此导致西南地区的地貌有别于国内其他地方。

              这种地貌在西南的主要的体现为两种类型,地上主要呈现为峰林、峰丛、峡谷、盲谷、落水洞、天坑、天生桥,地下主要呈现为溶洞、地下暗河。

             一方面为了完成旅行日志,另一方面也稍微梳理一下西南喀斯特地貌的观赏点和常识,也给对有类似好奇心的驴友一些思路。行前略微看了一下中国国家地理专辑2011年的10月刊喀斯特专辑,对这次旅行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实际理解也是事必躬亲才可以感受得到的。在整个旅行结束后再结合喀斯特专辑去回味才真正对这些地貌特征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对走过的足迹才有了更深的记忆,对下次重返西南也有会更多的期待。

             对于喀斯特地貌最深的印象来自兴义的万峰林,本不在计划之内的景点在付红同学的建议下替掉已过花期的罗平,实际证明不虚此行。万峰林本身属于兴义的另外一个著名景点马岭河峡谷中的一部分,之所以叫峰林,是视觉上许多小山峰彼此不相连,外观如锥状、塔状、或者上面比较平缓的石峰群,密度较大,如森林般聚在一起,彼此中间还有一些小平地或者小平原,形成了“看山不走山”的特征;而相对峰林,峰丛则是一些石峰有共同的基座,中间形成洼地而不是平原,有潜在的暗河落水洞。而在成因上,河流对可溶性碳酸盐层的持续溶蚀导致峰丛的出现,而峰丛中间的洼地进一步在垂直方向被水流溶蚀,逐渐形成了彼此孤立的石峰。石峰则受很多地理因素诸如岩层地质构造、信风方向、水的ph值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可谓巧夺天工。类似兴义万峰林的著名景点还有罗平峰林和桂林阳朔,前者峰林居多,后者二者皆有。在春天,峰林则被周围的油菜花海所围绕,满眼金黄,灿烂夺目。

            万峰林在兴义市区西南4.5公里处,由于住在市北,两趟公交中转近一个小时才到。整个景区有一个环形的旅行路线,一侧在山边沿山而行,一侧在峰林中穿梭而行,中间一条纳灰河蜿蜒穿过峰林中的村庄,在徒步这个景区的时候也看到了诸如上纳灰和下纳灰这样的和村庄相对于河流位置有关的村名。整个徒步过程大约有将近15公里的样子,因为没有太多其他游客,前半程沿山边边听着音乐边放心缓步走,后半程摘下耳机在村里穿行,听听鸟叫虫鸣,拍拍村子,赏赏花,是一种对足口味的放肆体验。有些角度也非常适合拉全景,果断取景,唯有不足的是花期还是过了一点,没有那种金黄花海被万山点缀的壮观,但也知足,因万物本就不同时节呈现不同,随遇而安。

    山上看下去,房屋有点积木的感觉 孤峰在其中 对形成做了简单的解释 途中在该角度回望,峡谷的感觉来了 贴山一侧,没再见有徒步的人 美化一下 拉一全景 春耕 水烟

             兴义另一个响当当的景致则是马岭河大峡谷,峡谷长70公里,是造山运动导致的剖削深切的地缝,又被地理学家成为“地球上一条美丽的疤痕”。峡谷上层的岩石是砂页岩,我们知道西南岩层多为水溶性碳酸岩层,透水性很强再加上有落水洞和地下河入口的因素,河水能较大密度的集合在一带是比较少见的现象,而砂页岩隔水性就比较好,导致峡谷上面很多的河流能够持续流动直到坠入峡谷下方也没太多水量损失,在几十公里的峡谷内,水流落差达1000多米,所以导致流水比较汹涌,气势磅礴。而且因为河流较多的因素,峡谷内的瀑布也非常之多,密度也很大,据说这里的漂流在水量大的时候很盛行,可惜来的季节是春天,漂流也关停了。这里的流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另外加上一路携带的碳酸钙,我个人认为碳酸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在瀑水坠下的时候水中的二氧化碳因水与植物或岩层的物理撞击而释放出来,碳酸氢钙分解出的碳酸钙附着在植被表面形成了所谓的瀑水钙华,我在查找这个成因时文章都只简单说了是二氧化碳的溢出,没提到碳酸氢钙的分解,个人只能结合化学常识做这样的推测了,如有不对还请指正。钙华导致的如鱼鳞般层叠的碳酸钙层越积越厚,给人视觉的享受,而在黄果树也有类似据说厚度可达8米的钙华层。马岭河峡谷还有一条公路在上方越过,峡谷中行走的时候抬头望去很险的感觉,几百米深的峡谷也可想象桥上面的人往下看的那种胆战心慌的感受。马岭河峡谷也因为比较长,同时兴义市区和顶效城区之间又隔了段距离,中间类似城乡结合部的连接起来,所以感觉就像峡谷在城市中穿行的感觉,坐在公交上就可以看峡谷,而进入兴义中心市区,在高层宾馆里面望出去,又可以看到很多峰林立在不远处,有峰林和峡谷的城市,感觉很独特。

    峡谷内看桥 各种飞瀑 瀑水钙华 随处可见的小型瀑水 溅一身又何妨 春季关闭的漂流

             这次旅行还有一个让人比较震撼的景点便是织金洞,这是个天然溶洞,而且号称世界已探明溶洞沉积物种类最全的一个溶洞。其中的镇洞之宝为银雨树,高达17米。沉积年份怎么也要几百万年甚至更多,滴水成石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洞内还有几颗石笋据说国外有出资几亿来买的都不肯卖。而据讲解说,织金洞还有很多已开发但没有向公众开放的洞穴,因为之前对溶洞保护意识的不足,早期开放的溶洞因为游客大量进出入,施工等带来的了很多氧化问题,原本洁白的石笋氧化后便发黑,有点像兵马俑当时开发时遇到的氧化问题一样,很多美好的东西往往经不住折腾。在洞内行走观赏的过程中,精彩总在后面,石笋种类造型丰富,宽敞的地方洞顶有高150米,近百米宽,很难想象这外面看起来正常的大山里面几乎是空的。在国家地理专辑上还介绍了边石坝这样的未对外开放的类似梯田一样的景观,而去到洞外,你所看到的连绵的山峰下,据说都是中空的类似织金洞这样的洞穴,保护,探索,开发,开放也在进一步的展开中,也有很多当地村名讲,很多没开发的洞留给他们的子孙,这是他们的财富,也是国家的财富。对于这些需要许久年份才能孕育成且很多仍在持续发育的宝藏来说,能够过目足以震撼了。

    霸王盔 边石坝

             在安顺游玩时,被推荐去龙宫,本来的路线也并不包含这里,来自当地人的建议,于是大巴前往,一个密布水溶洞,号称辐射最低,有洞穴瀑布,有壮观的油菜花节以及喀斯特特有的漩塘奇观的景区。洞穴瀑布算是开门亮点,龙门飞瀑,水从山体内部的洞里倾泻而下,站在外面的洞口驻足观望,声势浩大。而水溶洞在这里密度很高,遍布各处,目前开放有游船的却仅有两个,坐船进洞后,一股霉的味道扑面而来,沿着水路,连续穿过两个洞穴就抵达山另外一端的陆上,在洞里也只能看看水上的石笋部分,水感觉很深,在狭窄的空间里还容易磕磕碰碰,好在没有意外。贵州是个多水的地方,但至今很多地区却依旧面临着缺水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地质岩层的透水性太好,可以说地面布满了漏斗和缝隙,一场暴雨下来,水就悄无声息地被这些缝隙给吸走了,虽说天无三日晴,但仍然留不住水,这是一个矛盾却无奈的现实。而龙宫中的漩塘便可以帮忙解释这种现象,漩塘是一个近百米直径的圆形池塘,水源由一条小河源源补给,地表没有出处,水却永远不会满溢。水中的落叶总沿着顺时针在旋转,据曾经有人看到有牛被池塘水所吸走,当地人一直很敬畏这个巴掌大的小池塘,而水小的时候人在里面游泳都会明显感受到吸力,这是为何呢?漩塘其实就是喀斯特地貌盲谷的一个典型代表,水塘下面中心处应该是有一个落水洞,水以每秒钟几方的速度往洞内注入,而水流向何方?落水洞一般来说就是地下暗河的入口,水不从地上走,而选择择道地下,也不定就在哪个出口出来,西南地区正是因为这些地下河的存在才让人感觉到水不知不觉就没了,却悄无声息又在别处出现了。所以在这里,水,这么近,却那么远。

            最后要提到的是在火车上一扫而过的石林,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在昆明附近的石林观赏,只是在昆明到兴义的火车上路过师宗一带,发现这又一典型喀斯特特征的景观在火车两边闪现。杂志上提到石林算是喀斯特家族中的“小字辈”,成片的区域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能有几十平方公里都算是超大型的,因为没有停留,没法去关注细节,只能在此一笔带过,而至于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火车两边的石林

             此番在西南的旅途,主要便游历了以上几种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景区,类似的很多景致遍布大西南。早在明朝,徐霞客就在自己的旅途中对西南喀斯特的地貌特征有过探索,在地理学角度对很多地质状况做了丰富的记录和描述,他在普通大众中更像是个旅行家,而实际上称之为地理学家更加合适。旅行已经带着探索,研究和记录的目的,走过西南无数山区,在交通那么不便利的明朝,实属不易。这种有探索精神和对自然饱含好奇心的人值得尊敬。

             最后,推荐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10月刊的喀斯特专辑,每年的国家地理10月刊都是重头戏,杂志对喀斯特的地貌特征,分类,代表性地区的讲解图文并茂,也浅显易懂,不仅仅涉及到景致,也讲述了诸如洞穴生物,国外的类似景致,海洋洞穴蓝洞以及西南当地人的一些生活,致富和与自然抗争的方式,自然景观,人文都涉及到,对于旅行前是一种科普和指导,旅行后则是一番品读和回味,丰富旅行的看点和知识,提升旅行的质量,故力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南旅行之喀斯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ir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