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瑞光寺塔
![](https://img.haomeiwen.com/i5040962/4094f08805a39ad9.jpg)
至午时,返至蟠龙桥,过桥向北来到位于东大街的太湖鲜渔人面馆吃面。寻面苏州,也是我之苏州微旅行的一个必有行程。在太湖鲜渔人面馆,自当吃太湖鱼鲜面,我点了碗黑鱼虾仁面。
吃罢,我们决定游盘门三景。盘门三景,即瑞光寺塔、盘门、吴门桥。
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公元241年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后为报母恩又建13层舍利塔于寺中。宋宣和间修建时,朱励把塔改建成13层的“天宁万寿宝塔”。因塔现五色光,故将普济禅院更名为瑞光禅寺。公元1186年,又改建为七层砖木结构的楼式塔。1860年,遭兵燹,寺毁塔存。据说因在塔中发现国家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妙法莲华经》、铜质金涂塔、铜佛像等文物而声名鹊起。
入瑞光胜迹东大门,左侧竖立着高可3米宽约2米的“瑞光塔赞碑”,其上镌有朱元璋的赞词,碑文是:“大智力人,性定心方。稳首陵穹,脊骨纯钢。瞑目而逝,余灰塔藏。信有之乎?灵明长存,午夜放光。”由明代吴中四才子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书,笔力刚健遒劲。
右侧有一石牛塑像,旁有注:“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禅师重葺瑞光寺,市民役,有白牛也自来助役,昼夜不息,‘工毕即毙’。为颂扬白牛奉献精神,苏州市地方事务局助资‘助役白牛’石雕,以仰之。”
白牛的故事应该是一个传说,真正有奉献精神前来助役的当是苏州百姓吧。自古以来,哪一项工程不是凝聚了普通百姓的智慧和血汗?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秦始皇陵、都江堰、故宫……还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太浦河工程,无一例外!
向前走,抬头即见傲然高耸的瑞光寺塔。绕塔一周,瞻仰之。
走过钟鼓楼,沿甬道向西行,跨过放生池上的五曲小桥,又过了和月桥,径直来到丽景楼前的水上蓬莱,隔水远眺,在碧天映衬下的瑞光寺塔显得更为肃穆;俯视池水,塔影滟波,别有韵致,这一片通向外城河的池水,让瑞光塔有了灵动而绵长的生命。
04.盘门、吴门桥
![](https://img.haomeiwen.com/i5040962/a25e00485c8b1ba3.jpg)
出瑞光寺塔景区的后门,不远处有一小桥,桥名颇有趣——窥塔桥,且作假秀才望文生义,莫不是站在这桥上可以偷看瑞光寺塔?据说此桥曾叫庙桥。民国范广宪有一首题为《庙桥》的诗: “春晚溪前满柳条,画楼之畔马蹄骄。新来又入盘门路,一塔先窥是此桥。”由此看来,我的理解还真没离谱。
过窥塔桥,数十步后便是盘门城楼。沿坡而上古城楼,视界大开,方圆几里的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史载,盘门始建于春秋时期,现存的城垣是公元1351年所建。盘门与苏州的其他几座城门不同,它是苏州唯一保留的一座水陆城门,也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水陆并列双城门。相传初时有木制蟠龙置于门上,以示震慑越国,故初名蟠门。又因其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
盘门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无论是水城还是陆城,都有两道闸门。而两道陆门间是一个方形的瓮城,此设计可谓独具匠心,不知2700多年来,它有没有发挥过“瓮中捉鳖”的作用,那一定是大快人心的场面!难怪有人要说“北看长城,南看盘门”了。
盘门东边的广场上有男女老幼在健身,尤其显眼的是那几个挥动长绸舞龙的人,一根印着金色龙纹的大红绸子,随着手臂的挥动,便成了一条条腾跃的蛟龙。我本以为这是一个舞龙团队,友人告诉我说,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健身方式。惊叹于发明者的创意,就像把掼蛋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一样,寓健身于玩乐之中,真乃一举多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5040962/99439c500c958381.jpg)
走下城楼,穿过广场,来到盘门三景的最后一站——吴门桥。始建于北宋的吴门桥,清代重修,是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杂以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建成。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高11米。南北坡各有以整块条石铺设而成50级的台阶。
伫立桥上,环视四周,外城河水悠悠,盘门城楼巍巍,瑞光寺塔光辉熠熠。
俗语有云:“黄山归来不看山。”可仿此造句:“吴门归来不看桥。”
![](https://img.haomeiwen.com/i5040962/a8ca4e35777d1578.jpg)
对于没有来过苏州而想怀古春秋吴越的游客来说,盘门三景大约是最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