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苏州之南的吴江人,无论坐船、坐车还是自驾去苏州城里,通常走南门;地铁四号线,则有南门站。曾经,公共汽车站、轮船码头都在南门,而今南门有吴江人爱逛的泰华,泰华之北三四百米处,有文庙和苏州市内最好的学校——苏州中学,其马路对面有可园和沧浪亭。
我一度以为它必是古苏州的一个重要关隘,我甚至曾想象,吴越交战时,阖闾站在南门城楼上指挥若定。后来才了解,南门从来没有城门。称它南门,只不过是在城墙上开了一个豁口而已。1951年才在护城河上架起了人民桥,同时辟南门。
虽说常常从南门经过,但一直以来,除了去泰华逛逛外,南门一带还从未正儿八经地走过。遂与友人相约一游。
4号线南门站出站后,走百余米回头路到人民桥下,右拐沿护城河步道向西漫行。
冬天,还迟迟没有显露它阴冷严肃的表情。暖阳铺照下来,万物融融。河边的几棵乌桕上,缀满了白色的籽,在纯净的湛蓝的天空映衬下,吸引着行人的眼光。几个沪上人走过,听见他们在对话:
“咦,个是啥个树?”
“勿晓得呀,呒没看到过。”
“个树上白颜色个是果子还是花啊?老好看个!”
“果子吧?”
“花吧?”
“勿要搞了,反正比花还要好看就对了!”
想起作家李乐薇的一个句子:“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眼前,目之所极,不单有“名叫自然”的巨幅画,移步换景,还有古意幽幽的人文水墨。
回首东顾,人民桥横跨在护城河上,桥上飞檐翘角的仿古“长廊”以及柱子上的对联,洋溢着典雅的吴文化气息。桥墩上镶嵌的花岗岩浮雕隐约可见,据说浮雕共有16幅,它浓缩了苏州从“春秋争霸”到现代社会的生动历史长卷。
河岸上几只白鹭时飞时栖,悠闲自在得好像这片天地独属于它们。隔岸相看,已有126年历史的苏纶厂的青砖建筑群,经过几年时间改造,一派网红气象。
西眺,蟠龙、吴门两桥桥形相重,其右侧,盘门城楼巍峨;转首北望,瑞光寺塔高耸。——盘门三景尽收眼底。
笃悠悠左顾右盼慢慢行。这日子,不见“绿杨芳草长亭路”,也无感“年少容易抛人去”!只心喜:当下无事最妙!
行至盘门桥,径自登上桥顶,见桥顶青石上雕有双龙戏珠,有些纳闷,问友人:“为什么不是雕龙凤呈祥呢?”
友人说:“这是蟠门桥呀。”恍然——原来两条蟠龙是桥的Logo呀。
过桥后细读桥旁简介方知:2003年,市政府拟在盘门外护城河上修建人行石拱桥,将1981年拆除的清道光年间建造的胥江枣市桥全部石料搬移过来,按枣市桥原设计、结构修建此桥。
怪不得桥形虽旧制,但台阶两端设有石槽,供自行车、电动车推行通过,这人性化的细节设计,也是踏准的时代发展的节律。
友人提议去苏纶厂逛逛,我们一致同意。
沿盘门路向东,不几步,便来到苏纶纱厂旧址。
据说当年在苏州城里,平均9个职工中必有一个苏纶人!作家陆文夫也曾是苏纶厂的一名机修工,是众人眼里剪刀磨得特别好的“陆师傅”。
而它的历史,更不容小觑!它在洋务运动中应运而生!时任湖广总督的洋务派代表张之洞,急奏朝廷,要先日本一步,在苏州开办丝、纱两厂。据史料记载,1895年,光绪皇帝在第二道奏折上朱批:“知照军机处查照可也。”于是,苏纶厂“立项通过”。
筹建人陆润庠自非等闲之辈,且看他的背景资料:
其远祖陆贽是唐代名相,《旧唐书》中有《陆贽传》。其父及祖父、曾祖父均为苏州名医,并世居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为了悬壶济世,其父辈一面行医积德,一面又开了个“小米行”,专门用于赈济穷人,人称“米自量”。他是清代第101位状元,也是苏州的最后一名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工部尚书、史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也曾担任过光绪与宣统两帝的老师。据说在拙政园远香堂里有一副52字的长对,乃陆润庠所写,其书法之妙,可见一斑。
名儒陆润庠胸怀民族大义与报效故里的雄心壮志,“一力肩承,不辞劳怨”,从英国进口当时的先进设备,1895年动工,仅用一年半时间,一个占地42.9亩,初期工人2200名,年产粗纱约1.4万件的大厂,建成并投产,这在当时名噪一时。
大浪东去,浪淘尽。昔日苏纶,于2005年竟也成了“古垒西边”的“三国周郎赤壁”!
历经十多年断断续续地打造,苏纶厂终于又凤凰涅槃!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俨然是一座民国风情商业城!一座座或青砖或红砖的精巧楼宇,以“记忆、美食、社交、潮玩”为主题,打造出“忆百年时光”“逛古城烟火”“品江南文化”“赏光影苏秀”4个区域。
但漫步其间,只觉得处处门前冷落,不免感叹,如果不是Yi情,这里定然是“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热闹景象。
不过,于我们几人而言,冷冷清清的场景,正合我们畅意摆拍的心意。
在冷清里热闹着我们的热闹,半日光阴倏忽而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