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做着相同的事情,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记得这是爱因斯坦说的,这是我反思近一年为何没有明显的进步与改变时想到的,而我的反思的结果就是:
我不够专注,我从没有好好思考过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并持续专注的做这件事。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本当时美国的热销书,中文翻译叫《每周工作4小时》,那本书里,作者试图用自己获得多种不同领域成就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能每次专注于一件事,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是从那本书里,第一次对“专注于一件事”这个方法论有了一个概念,当然,我没有很好的践行,甚至可以说,我压根没有践行。而最近一次在乘机的途中翻阅航班杂志时,看到金山网络CEO傅盛先生撰稿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文中主要推荐的书就叫《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看完他的推荐文后我就买来看了,前两天还写了篇笔记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674/66bed4c25e33abdd.jpg)
当时发现自己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之前没有买来看,原因我还记得,因为当时觉得书名应该就是他的核心观点,这么想来当然没错,但是看完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你知道一个道理并不代表你能完全了解其中的逻辑,而因为不能完全了解逻辑,所以才不会从心底里完全认同,也更难从认知上影响行为。所以对于一些很重要的价值观指导书籍,哪怕看上去简单,只要了解一下觉得靠谱,拿到手里读一读看一看还是有必要的。
说回《每周工作四小时》那个书,读者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总体上是好的,豆瓣好像是7.7分。我翻了翻当初看这本书画的思维导图,竟然惊讶的发现其中很多观点是李笑来和一些其他很多大咖老师都反复提及过的。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他在行动选择方法论上的具体实操,比《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写的要好很多。
所以在这里做一些分享:
全本书我画了四张导图,前三个是核心内容,最后一张是作者忠告。
画的粗糙别见怪: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5674/afb2fcea96acb945.jpg)
关于定位有四个模块,分别是、‘战胜恐惧’‘、非理性和不模糊’、‘改变规则的规则’、‘警告和比较’。
我在这里把重点内容再梳理一下:
作者有非常多值得炫耀的经历和成就,而且他的成就之间跨界非常大,这一切他认为都得益于对人生选择的理解,他认为:
最糟糕的不是倒闭或是一无所有,而是继续忍受终身不变的无趣现状!记住,“无趣”才是真正的敌人。
第一模块、‘战胜恐惧’:
我们每个人都有恐惧,而对失败的恐惧最为直接,无论是哪种失败,他都会拖住我们的脚步,让我们停止不前,或者让我们始终做一些过于保守的选择,从而失去很多本属于自己的机会。作者提出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也很简单。
第一步,先整理出自己可以做出的选择有哪些;
第二步,试着给所有这些选择分出1——10级对人生改变的影响力;
第三步,问自己如下七个问题(好问题比直接给出答案更重要,因为好问题可以让你挖掘出更符合你个人情况的答案):
7个克服恐惧的问题:
1、描述你的“噩梦”,现在就做这个选择最坏的后果是什么?
2、如果最糟糕的情况真的出现,怎么弥补或恢复到正常?(哪怕是暂时的)
3、对于最可能发生的,它的结果和好处是什么?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4、如果今天就没有收入了,做什么来维持生计?
5、你因为恐惧而不断推迟的计划是什么?
6、推迟这个行动的代价是什么?(机会 / 财务 / 情感 / 身体)
7、你在等什么?
第二模块、‘非理性和不模糊’:
作者让我们问自己几个简单但又重要的问题,来挖掘出我们压抑在内心的渴望。
“如果不会失败,你会选择做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可能就是因为心底里恐惧失败,我们才不去接近那个本应属于自己的世界。
“要成为”想成为的人”要做些什么?”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先自我暗示再走向自我实现的,但问题是,你有清晰定义过你想成为的人的样子吗?如果答案是“不“”,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都不知道自己“想成为的人”是什么模样,怎么去接近那个自我呢?而一个模糊的自我暗示,又怎么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呢?所以,给出清晰的定义,然后问题的答案自然也会浮出水面。
“哪几个梦想最重要?”
————我们可能有很多梦想,但是我们得有所取舍,梦想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但不应该太多。而且这和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并不冲突,因为我们可以一件事一件事的去做,而不是同时奔向多个目标。
“计算实现梦想的代价,以及目标收入额。”
很多目标都和收入有关,譬如要满足某种爱好和生活方式,大概的支出是多少,其实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算一算,理性的了解自己的梦想需要多少资金,让它起到激励的作用。
第三模块、‘改变规则的规则’:
思维导图里比较清楚,我就不打字复述了,说一个笔记中没有的。
我记得作者在书中述说过自己作为一个门外汉通过集中训练几个月就拿到一个拳击比赛冠军的经历。而他获胜的方法不是通过实力,没错,你没看错,他不是靠实力!仅通过几个月的练习不可能让他有机会通过实力战胜这个领域里磨练了多年的参赛者,当然他也不是靠运气,因为这种比赛是讲规则的,可不是在赌场摇骰子。他靠的是什么呢?是对规则的理解,找出比赛规则中非常重要,但是被其他人看不上和忽视的“漏洞”,从而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得分,最终拿到冠军。你当然可以说这不光彩,但我们要学习到的是其中“挖掘机会创造优势”的智慧。如果对篮球史有所了解的人也应该知道,在美国NBA上,也有充分利用规则制定战术而屡屡获胜的球队,起初那种做法也是很受争议的,但是到了最后,几乎所有主流球队都试着效仿。所以,不要故步自封,不要让“现实主义”和认同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心”束缚了你!
第四模块、‘警告和比较’:
(左边褐色部分)是我们常有的“想法和观点”,但是作者对这些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了每种“想法”的另一种选择(右边绿色部分)
即使其中有些观点我们同意,但无法轻易做到,或者说不适合我们,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思维的转变是增加选择可能性的前提。
留心看一看,相信你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今天就写到这里,明天继续。】
记住,无趣才是真正的敌人,而不是抽象的失败。这种价值观是全书核心,我的理解是,人生短暂,从长远角度看,我们都是死人,且不说我们能留下什么,也不管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真是假,我们活着的感受才是真真切切的。
成为更好的自己,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