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自从1997年开始,中国社会就开始讨论“全球化”的问题。过去,我们往往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那么,除了经济全球化之外,是否存在文化、价值观层面的全球化?这是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的重大课题。
全球化意味着多样化,意味着多种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互动和冲突。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宣称进入信息社会。这意味着信息和知识取代资本,成为最关键的资源。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工作效率成为像彼得·德鲁克这样的管理大师关心的重大问题。然而,中国人感受到信息、知识、知识产权与创新的重要性,不过是发生在最近十多年以来的事情。
进入千禧年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双重转变。过去二十年,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塑造,中国社会经历了文化、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重大转型。可以说,中国既是全球化时代经济层面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碰撞、激荡和融合。
过去,人们更多站在个人、家庭、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伦理和价值观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总之要突出各自文化的差异和区别,这是意识形态时代的突出特点。
在今天这个时代,一方面,由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体、国家和人类整体之间的命运息息相关,人们不得不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全球变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化、防止核扩散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这两年中国社会关注的核心话题;另一方面,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潮流并存,美国不断退群,全球化的理论和观念不断受到质疑。人们关注文化的共同性和共通性,寻求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普遍伦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全球治理目标。同时,“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成为不可忽视的历史潮流,全球化时代的普遍伦理、文化价值甚至共同利益正在不断遭到质疑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全球化,应该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