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一书的笔记及感想

《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一书的笔记及感想

作者: 梵喜 | 来源:发表于2017-04-28 21:38 被阅读63次

    这是一本养心的书籍,属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类。

    《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一书的笔记及感想

    作者有二位:一位是聂云台:名其杰,号云台,湖南衡山人,曾国藩的外孙。母亲是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另一位是陈抟:宋亳州真源(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唐末,五代未宋初的一位道家的隐士;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还有一位讲解人:钟茂森,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曾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澳大利亚净宗学院副院长、方东美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十五)钟茂森博士在香港圆明寺上畅下怀老法师座下剃度,法名“定弘”跟随上净下空老和尚讲经教学。


    《保富法》聂云台 著,分上、中、下篇。

    上篇作者列举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家事例来说明:

    001.发财不难,保财最难。

    00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

    前者会使用驾驭财富,用财富帮自己发德明功,立身立名;后者不仁,被财富驾驭和奴役,身居高位,却不惜毁灭名誉牟利贪财,以不仁而坐拥天下财富,遭人侧目唾骂。

    保富的方法:

    001.必须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辽远的见识与宏大的心量。

    不善于保富的人,他们不能使子孙长保富厚,只因为是自己的智慧不够,却遗漏了万端,只看见了表面,而看不到内涵。

    简单点说,他们看日历,只看见初一,还不知道明天有初二,更不会知道年底有除夕。

    002.如何是智慧的做法。

    《道德经》一书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己与人,己愈多。”

    老子学说的精义:“反者,道之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譬如是有钱有势,可以骄傲,乃人人所贪图的,唯有智慧的人,反过来,却是要避免这样显赫的气焰,极力地向平淡卑下的方面做去,免招他人的嫉恨。

    譬如做大官,享大名,体面荣华,别人羡慕,这也是人人所求之不得的。但是有智慧的人,却反过来,要避免体面荣华,极力地韬光养晦、退让谦虚。

    《中庸》说:“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意思是:穿着锦绣的衣服,却要加上罩衫,不愿意使锦衣露到外面。

    比喻:君子怀其德而不外露。

    在面对“吃亏”问题上,也会显现出这个现象。如处处斤斤计较,就会得小利而失大利;反之,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就能够在沉淀中有了“厚积薄发”的资本。

    中篇作者告诉我们:“人有千算,天只一算”

    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做穷秀才时,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做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建立“范氏义庄 ”赡养一族的贫寒。后来听见风水家说:“他的住宅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范公立刻把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堂。

    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钱也都做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散葬费都不够。

    照普通人的心里,以为这样,太不替子孙打算了,谁知道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方法。四个儿子不单是都做了公卿(高官),而且能继承父亲的意思,舍财救济众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人才。

    古今以来的伟大圣哲,都能够洞悉这个道理,所以教人常须自己立在吃亏的地位,就是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

    我们虽没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我们可以从我们对人做事、说话、起念头,表示脸色都要格外的小心注意。

    遇到老弱、孤儿、无人帮助的人,我们若是 欺凌了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我自己或我的子孙,也会同样的被人欺凌。反之,我们对于这些无力、可怜的人,心存慈悯,并且设法帮助他们,后来我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我的子孙,则永远不会被人欺凌。

    下篇是作者专门收集些古人行善积德,能使子孙富贵显赫的事迹作为印证。【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

    一切的善事,重点在于发心,而金额的多少,在其次。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作者建议:《德育古鉴》这本书要常常翻阅,可保善心,而免淡忘。


    《心相篇》陈抟 著 钟茂森讲述

    这篇文字不成,总共只有1304个字,117句。它把相学的纲要都给点出来了。

    开头两句话: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人的面貌有善有恶,相貌的根本在于心,命运的善恶从我们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而行为是心念的一种反应,所以可以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祸福。

    儒家也讲,“诚于中,形于外”,你的心如果是诚恳的、恭敬的,你的外表一定是恭敬的有礼的,所以你的行为是你心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相)

    《太上感应篇》的开头也说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末后两句话: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我们对照《心相篇》来看看,自己是厚福之相,还是薄福之相?如果我们有一些厚福的相,就要好好的保持,让福报更加绵长。如果我们有一些薄福之相,那就要赶快改正,后不再造,这样即使是有灾祸的命运,都能够转变成福报。正所谓相由心生,命从心转,福自我求。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观照我们的内心,有时候观照内心不容易,所以借助相上来观察,这就很容易做到内省的功夫,帮助我们自己断恶修善。

    同时也可以用它来择友、观人。弟子规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一书的笔记及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go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