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我们该如何度过一生

作者: 木清琳 | 来源:发表于2018-02-02 18:45 被阅读528次

    毛姆的《人生的枷锁》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探寻了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一个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即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如何度过人的一生。

    菲利普因病自幼残疾。他九岁时父母双亡,中产阶级的父母留给了他为数不多的遗产,他被教父凯里牧师接去与之生活。

    凯里牧师是位刻板严苛的老头,对菲利普尽着基本的义务,但时时以自己为中心,嫌菲利普吵闹,遏制着他儿童的天性。牧师太太凯里姨妈,一位瘦小的未生育过的老太太,希望给菲利普她的爱,却不知道如何自然地爱他,又习惯于遵从丈夫,维护着牧师家庭里刻板的生活方式。

    菲利普要到21岁才可以开始每年获得遗产的部分现金。收养他的伯父深信菲利普应该和他一样侍奉上帝,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也是最容易的选择。菲利普自然而然从小跟随伯父去教堂,信仰着上帝。

    他遭受的第一次冲击是在进入教会学校之后。他的畸形的腿受到同学的嘲笑,最初他还力图为尊严而战,但在一次又一次在身材高大的同学的欺负下不得不告饶的屈辱之后,他离群寡居以保护自己。

    目睹伯父的牧师生活和学校里那些在上帝光辉下的老师的丑恶嘴脸,一向也视这条路为他必然的道路的菲利普突然坚决地要挣脱它,去探索不一样的生活。

    他去德国求学,结识的神学学生改变了他对宗教的看法,他放弃了宗教。

    完成德国的学业后,在好友里沃德的影响下,他向往伦敦的生活,认为只有在伦敦他才能获得真正的生活。他不顾伯父的反对,劝阻,坚决地来到了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然而,很快,他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他从实习的第一天开始就对事务所的工作心生厌恶,并且每个人都发现他实在没有从事这份工作的才能。一年后,菲利普觉得自己如果再继续下去,就是在谋杀自己的生命。他从小的绘画天赋和周围人对他绘画才能的认可,让他听到了一个新的召唤——去巴黎,学画画。

    这个想法立刻遭受了伯父和他父亲遗嘱执行人的强烈反对和讥笑。在那个年代,在巴黎流浪的画家被视为放浪不羁,生活不检点的下等人,并且没有能力为自己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菲利普被他们看成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无法坚持的人。凯里伯父还以不提供金钱支持的方式希望迫使菲利普屈服。然而,菲利普说就算他把手中仅存的几件父亲的遗物当掉,也要去巴黎。此时,他并不喜欢的伯母却给了他支持,让他看到了他曾忽略的凯里伯母的爱。

    然而,巴黎的生活却如众人说的一样,周围尽是食不果腹的“画家”,而最悲哀的莫过于很快菲利普发现自己也许并没有成为一流画家的可能。若继续努力学习,他也许最后能成为二三流的画家,以画杂志插图为生。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绘画天赋,而他的同仁们却狂热地笃信他们自己是天才,有朝一日能成为伟大的画家。女孩普赖斯就是其中一位,最后悲惨告终。

    菲利普又以极大的勇气放弃了画画,回到了英国。这下证实了凯里伯父对他的判断。此时,菲利普逐渐醒悟生活不只是理想,还有现实。他再次启程伦敦,去医学院学医,他需要用父亲的遗产支撑五年直至他拿到医生执照完成实习正式被医院雇佣。

    他再次独自来到伦敦,过起了单调孤寂的学医生活。他遇见了餐厅女招待米尔德里德,不知不觉狂热地爱上了她。然而米尔德里德却抛弃了他,他痛苦得几乎自杀。随后在他以为终于忘记了她的时候,米尔德里德却再次出现,寻求他的帮助。他欣喜若狂地接受了米尔德里德,为了让自私贪婪的米尔德里德高兴,不惜倾囊而出,花费了超出他能承受的钱财。狠心的米尔德里德却无耻地与菲利普的好友私奔。

    菲利普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再次平息了自己的伤痛,平静地在学医的路上努力。可喜的是,在医院实习时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这个行业,他喜欢在医院里接触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故事,也喜欢病人对他的信任和依赖。

    然而,平静的生活再次被米尔德里德打断。他无意中在街头遇见米尔德里德,本以为将憎恨的心却仍充满同情,为了拯救她,菲利普十分绅士地将她接到了自己的家中,并且为了让他这一行动目的单纯,坚持着不与她产生任何纠葛。但这无疑再次加速了他父亲财产的消耗。一次失误的投资让菲利普瞬间失去了他所有的金钱。他流落街头,再次产生自杀的念头。

    他在医院时结识的病人阿尔里尼主动收留了他,帮他找了一份卑微的底层的工作。他无齿自己陷入那样的境地,为了生活却不得不忍受。

    最后,在他面对追求还是放弃自己要即将实现的理想的选择时,他终于看到了他一直寻找的光,找到了他生命的意义。

    这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详实地记载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历练中的顿悟。整部书最打动人的是菲利普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永不放弃。

    我们该度过什么样的人生

    菲利普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身边总有应听从的长辈,应信服的权威,和不容置疑的社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该走什么路。我们大多数人都俯首帖耳地遵从了,过上了“应该”的生活。这个应该的生活逐渐绑架了我们。我们成为其奴隶,丧失了理想和信仰,生存成了唯一的目的,生命只成了对死亡的抗拒和对这个物质社会的无谓的攥取。如菲利普的伯父,侍奉了一辈子上帝的凯里伯父,面对随时降临的死亡没有任何他所宣称的教义里要进入天堂的喜悦,而是深深的恐惧和不惜一切代价用药物维持可能只有几天或几个月的生命。又如教会学校里的几位老师,他们对学生和自己所教导的课程没有任何的热情,他们从事那份工作只因为它有一份终身的薪水并有着体面的社会地位。

    而菲利普,尽管残疾,尽管寄人篱下,却勇敢地选择了追寻自己的理想。他的每一步尝试都需通过抗争,都遭到讥笑,甚至他的很多次尝试并非成功,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可是,正是在这一个个尝试中,一段段经历中,菲利普逐渐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一点点地看清了生命的意义。

    他的一生谈不上舒适,很多时候甚至是舒适的反义词,但他的三十年无疑是自由的有价值的三十年。

    菲利普的一生是离经叛道的一生。这样一条路上虽历经艰苦,他毕竟没有死,生活的机会还是向他敞开的,最终他找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获得了内心的平和。

    人生其实就是一条探索的道路。我们往往太快地踏上了一条别人设计好的路,做着别人让我们去做的事,过着别人叫我们去过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在某个阶段必定会开始会询问自己什么是生活的目标,什么是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们获得了些许财富的积累,某些职业道路上的成功,建立了温馨的小家庭,这是否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是否是我们生活最终的意义。

    有什么是我们内心真正渴望,带来内心无限喜悦的?有什么是我们曾经希望做却放弃了的?

    有些人也曾试图寻找激情时,又总有太多“应该”的东西无法放下,或害怕别人的眼光,最终许多人在度过了青春成长的岁月后便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乐趣。而更有些人在完成了那些“应该”做的事情后就失去了目标,生活从此味同嚼蜡。

    每一段经历都可以让人更明白自己所要,并非每一个开始都必须要成功,重要的是遵从内心去开始。只可惜我们很多人在长期无视内心的声音之后就失去了内心,要再寻找时要耗费百转千回的力气。

    同时,作者也以菲利普的好友里沃德,普赖斯和克朗肖为代表阐述了他对纯粹理想主义的不赞成。

    如果一个人连生存的能力都没有,理想只是胆怯无能者为自己寻找的借口,如里沃德,或者如诗人克朗肖,“一生只成了别人的一篇评论,诗集成了旧货摊上的过时货物。”又如,普赖斯对自己的才赋看不清楚,狂热地执着于不现实的理想,不以基础谋生能力为保障,最终自杀。

    这样的醒悟让菲利普在学医的道路上不再犹疑,但他并没有因为对现实的接受而成为现实的奴隶。当他终于获得医生资格,在边远的海边诊所获得难得的成为诊所合作伙伴从而拥有体面生活的邀请时,他想起了自己深藏了多年的理想而毅然拒绝。他的理想是去西班牙旅行,去东方游历,哪怕这需要他从事跟船医生的工作,接受低薪。

    在作品最后,是阿尔里尼一家的幸福感召了他,即他过去追求的所有理想其实仍只是世人灌输给他的理想。他向往的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渴望的,在如自然女神的莎莉面前,他终于获得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摆脱人生的枷锁

    作品的名字为人生的枷锁。菲利普最后的选择是一个自由的选择,即摆脱了各种枷锁之后的选择。

    身患腿疾,身体是他需要摆脱的第一个枷锁。

    我们过度地将自己依附于自己的肉体之上,花费很多的金钱和心思装扮自己的外表,以此来赢得别人的认可,并时常以外表来决定我们对一个人内在的判断和我们对他的态度。然而,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我们需维持身体的健康,注重适当的仪表,然而若将”我们”与身体化等号,其不意味着身体衰老时我们也衰老,身体若因疾病或意外出现残缺时我们就不再是自己?

    身体的残疾曾让他自卑,让他低人一等,失去了与人交往,追求爱情的勇气。他从小就不自觉地将残疾的那只脚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当别人开玩笑地模仿他可笑的走路姿势,或在生气时为了伤害他故意叫他“瘸子”时,他总是无比愤怒,心中充满了憎恨。然而,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菲利普的智慧和才能差人一等,也没有让他失去朋友和爱情的眷顾,更没有让菲利普在精神和意志上残疾。相反,较之身边的一些健康人,菲利普对人对世界充满了爱心、同情和忍耐,是位真正的绅士。他后来不再在意别人叫他“瘸子”,并意识到别人对他的模仿只不过出于人类对好笑事物的模仿天性并不是有意伤害他。

    金钱和物质是第二个枷锁。菲利普从决定不继续宗教学院的道路开始就面临着金钱和物质的考验。作为一个父母双亡的被伯父收留的十几岁的孩子,他的每一个理想都被伯父以断绝金钱供给来胁迫。虽然他毅然地往前走着,并一直依仗着父亲的遗产算是富足的。他周围的人因金钱缺少遭遇的困苦却是触目惊心的,其中有巴黎的画师,诗人,有他在医院里接待过的病人。那位面目可憎的米尔德里德也因金钱的枷锁从一位单纯的姑娘沦陷如无可药救的凄惨人生。在与米尔德里德的交往中,菲利浦也曾可卑地试图用金钱胁迫米尔德里德来爱他,遵从他,甚至有些变态地用金钱来羞辱她和他的好友。最后,菲利浦接受了金钱与物质的重要性,是伯父去世后留下的遗产挽救了他,但可幸的是他并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仍为理想拒绝了医生诱人的邀请。

    爱情和情欲是第三个枷锁。菲利浦一直对爱情充满向往,却一直得到令他失望的爱情。与菲利浦有瓜葛的几位女性中,要么是爱他的,要么是他爱的,从未出现过两情相悦。他将原因归结为罪孽的情欲。最后,虽然他和莎莉走到了一起,但莎莉并不是他爱的。他与米尔德里德第三次相遇时他已经克服了情欲的障碍,而作品的最后他其实也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毛姆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过完满的爱情,这也许源于作者的经历,毛姆的作品中大多不相信爱情。然而阿尔里尼与贝蒂的幸福生活也许又代表了毛姆对爱情和家庭的相信。

    作品中还涉及了宗教的枷锁,友谊的枷锁,名誉的枷锁等等,正如当时的评论家所说的“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东西很多。”

    毛姆的笔触理智冰冷,让读者就像在看冰冷冷的人生。他的每一个词字都恰到好处,力量渗透纸张。

    读《人生的枷锁》像读自己的一生,只可惜我如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如菲利普那样勇敢。

    年轻时曾读过这本书,了无印象。如今读来不由万千触动,热血沸腾。

    在我也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时,这或许是上天所给的启示。我期待早日摆脱束缚我的枷锁,找到我心中的激情,勇敢地奔向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枷锁——我们该如何度过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hg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