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是语文的学习方法之一(主要针对阅读与写作这部分),常以小练笔的形式出现。选取课文或美文(名家名篇优先)的片段,进行阅读分析,理解文章的形式(通常指形式分析,通俗地说是写作方法),学习它并结合生活实际或者自身感受,写下同样形式的片段。
以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为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课本编者已经将巴老的文章做了很大的改动,在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那部分,课文里是这样写的: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而巴老的原文这个片段是这样写的: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对比地看,巴金先生的原文用词更加贴切。比如第一句中的“树林”,而课文里的是“树上”,一比较,“树林”更能体现榕树的巨大,独木成林的感觉骤然升起。从标点符号看,巴金先生用得也比课文的好,“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中的顿号能感觉到鸟儿很多,令人应接不暇,这刚好和后文形成照应,而课文里将它们改成逗号,感觉时间放慢了一些,好像能来得及看,这样和后文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有些不相符。
所以这篇练笔还是照着原作来,结合生活,写一个热闹的场景。一般孩子们常去的热闹的地方,有菜市场、超市、游乐场等,所以选择这些场景,孩子们很熟悉,写起来带有更多的真实感,可以做到“我手写我心”。
学生仿写菜市场例子:
很快这个菜市场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人声,到处都是人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在吆喝,有的在挑选食品,有的在讨价还价。
语文课,对于这个名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狭义上来说,语文课应该要做到“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会孩子学作文和写作文”,这些文章可不单指课文里的文章,名家名篇也应该要考虑其中,毕竟得法在课内,得益在课外,语文课,更多的是要花时间去大量阅读和思考的。
一管之见,贻笑大方。
文by:小林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