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之前了解过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相关背景,所以一开始就知道这仗打得艰难,电影基调肯定沉重。当然,就是不知道这段历史,以我们当时的国力,对上军国主义下的日本军队,又有哪一次作战轻轻松松、胜券在握呢?
电影刚开始时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窄窄一条苏州河之隔,北岸满目焦土、尸横遍野,南岸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扪心自问,我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无法像那些战士们一样坦然接受这种命运,甚至都不敢想象自己是否会成为死在逃亡途中的孬种。
英雄不好当,一半靠自身的意志支撑,一半靠命运的无情捉弄。
看到后来可以发现,英租界内民众并非是刻板印象中那种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勇猛热血,用自己的方式一直在支援四平仓库保卫战——出钱出力出节目,送旗送药送消息。
据了解这并非电影的刻意美化,真实历史记载: 四行仓库保卫战时,对岸围观群众确实积极声援,为战士们作战加油助威。想来上海当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名不虚传,市民们见多识广,自然临危不惧。
不难理解,有钱有势的上流社会在战争面前始终有办法幸免于难,甚至还能一度保持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无论是谁,明明身处自己的国家,却要靠外国人的势力保护才能生存,这种国仇家恨的屈辱感、仰人鼻息的卑微感,无论乡野村夫,还是都市贵妇,稍有自尊的人都是难以忍受的。
“战争背后都是政治”,这话的确不错。
我完全相信这些英雄们是自愿殉国的,但如果当时淞沪会战的指挥部署得力,何至于让一个个鲜活年轻的生命作出这样违反人性的壮举?
如此英雄,白白当了人肉炸弹,弹指间灰飞烟灭,成为上层失误的牺牲品,实在可惜、可悲、可叹!
电影最终在壮士们冲桥的部分戛然而止,看得我一脸懵,意犹未尽谈不上,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当得知他们后面的命运时,我释怀了——导演恐怕还是保留了一些浪漫主义的温情吧!因为不了解后面历史的观众会想当然地认为,能进入英租界保住命,总归还是好的。
可是在他们心里,到底是像英雄一样战死沙场更好,还是像囚犯一样苟延残喘更好呢?
只是对于谢团长而言,死于战斗还是死于内斗,从来都没得选。
有时候,抱着必死的决心却最终幸存下来,未必是一件好事,尤其是“你命由天不由你”的年代,人命贱若草芥,弱似漂萍,怎一句“生不逢时”能道尽这凄惨悲哀!
透过电影,可以看出导演的野心。他希望塑造的不是什么个人超级英雄形象,也不仅仅是鲜活的烈士团体,更多的是丰富的众生世相——从上层军官到一线战士,从政界名人到三教九流,从热血青年到观战记者。
“没有人能在这场战争面前置身事外”;
“能力强财力强,都不如自强国强走得长”。
这两个体会就是血淋淋地砸向每一个亲历者的现实。
从这个角度看,中央政府没能凭借此次战斗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也未尝是一件坏事。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抗心态的萌生,自强潜能的激发,给了这场战术失败的保卫战以战略高度的意义。
是非成败,留给后人评说。
除了以上这些普遍的爱国、自强的认知外,身为女性,电影中的部分情节让我陷入了一种担忧。
没错,我说的正是两个老兵对女性身体的讨论,以及年轻战士对漂亮姑娘的渴望。
自诩为现代的独立女性,此时似乎理应陷入两难——该不该在崇拜感激这些英雄战士的同时唾弃他们脑内女性身体的行为呢?或者,是否应该直接把亵渎女性的导演用吐沫星子淹死呢?毕竟这些内容看起来和主线剧情无关,纯粹关乎导演的好恶取舍。
可实际上,在观影时我并没有因为这些内容而感到尴尬和冒犯。
让我当时心下一惊的,不是文艺作品里这些异性干了什么,反而是现实中的同性在网上说了什么。那些高喊“女权”口号的,和幻想“性别霸权”的,是同一批人,而且往往还是一批不讲道理的人。
但凡讲点道理,都不能不承认“异性相吸”是一种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生理特质。我不认为这些战士们在高压的环境里、残酷的斗争下还应该保持“清心寡欲”的“圣人”模式。
是的,不是“能不能”,而是“该不该”。
说实话,任何有血性的人都不可能如此,那样的背景下也不该如此。
放弃把个人私德无限拔高的幻想吧!所谓“无欲无求”的得道高人才不会拿着枪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呢! 希特勒倒是不近女色,可挡不住他心理变态、罪行累累。
至少在我看来,意淫不是什么罪过,心生邪念也不该过分上纲上线,因为一切的重点都不在于一个人想了什么,而在于他最终做了什么。
欲念、邪念不可怕,不能克制自己的这种想法,作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人才值得“卫道士”出动。
可惜的是,现在大量蠢货在少量坏蛋的煽动下,整日有事没事就在网上撒播性别对立、仇男恐男的言论和情绪,让人实在看不下去。
这些人什么时候才能明白,性别对立是一种多么讨厌的风气啊!这和宗教冲突一样,根本就是一种无意义的内耗。
其实,当我意识到自己在生死关头,可能还要靠男人们的拳头和热血来活命,心里也不是滋味,因为这很颠覆一直以来的“男女平等”认知。
身为女性,在和平年代至少还有资格和男性同台竞技,可是到了战场上,女性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乱世中“以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游戏规则不带女性玩儿是合理的。
但男女生理差距天生无法逾越,女人们的弱势很多时候并不是男人们造成的。矮化男性除了拔高个别女性些许的自我优越感,客观上卵用没有,真有吐槽的闲功夫还不如做俩俯卧撑练练肌肉。
任何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味地将无法消除的自然劣势归因于个别群体,都非常可笑。
当年女权斗士们拼了命给现代的女孩子们争取了工作、受教育、穿衣自由等各种权利,那才叫真正的“女权”,和现在网上“女性特权未得利益者”那些“又当又立”的任性嘴炮,根本就是两回事。
奉劝这些姐妹,真的遇见了讨厌的男人,请在现实里勇敢地和他正面刚,这比只敢躲在背地里骂“油腻”、“恶臭”要体面,因为这是从对手处赢得尊重的正确途径。再不济,直接一脚蹬了你那劈腿男朋友,不要在网上吐槽完“渣男贱女白莲花”,转头又向人讨教“挽回他的心三十六计”。
我都开始怀疑“性别歧视”的存在,跟这些失了分寸“猪队友”有关。
No zuo no die, 然而同住地球村,还能怎么办?
最后,希望只是我一个人在杞人忧天吧! 毕竟我很喜欢能把主旋律演绎地动人的作品,更欣赏导演明晃晃的“挑事儿”态度。
愿荧幕内外的每个人——
蹉跎半生,最终依旧纯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