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成年大象大约有4-6吨重,但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的场景是,驯象人只用一截细细的链子就能把一头成年大象拴住,为什么?
因为早在大象幼年时期,驯象人就用一条结实的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
于是,小象被“驯化”了,它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我永远也无法挣脱铁链,所以干脆就不用挣扎了。
与大象一样的情况还发生在老黄牛和吃香蕉实验中的猴子们身上。
驯养人员或实验人员通过不断地重复让这些动物的思维固定下来,让他们知道规则是不能破坏的,那跟细细的木棍和铁链是无法挣脱的。
更可怕的是,有很多人也跟大象、老黄牛、猴子一样,持有这种“固定思维”,他们不敢突破、不愿尝试,终其一生死守着别人给他制定的规则。
1 固定型思维VS成长型思维
这两种思维模型来源于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经典作品《终身成长》。
固定型思维:人的特质和能力都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
成长型思维:人的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
固定型思维:成功来源于事情的结果,成功能够证明自己有天赋和能力。失败则证明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如一次考试失利、输掉一场比赛、被拒绝等等,证明自己不具有这方面天赋,为了不再失败,为了维护自尊,失败一次后便不愿意再次面对挑战。
成长型思维: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他们认为,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遇到挫折和挑战,会视其为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和进步。
有个关于爱迪生的故事,说他曾用过头发、竹丝等99件物品作为灯丝来实验,全都失败了,在旁人嘲笑他的失败时,他的回答却是“你错了,我不是经历了失败,而是成功,因为我已经成功验证了99种东西不能做灯丝。”
故事的真假我不知道,但这故事中爱迪生的回答却是最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单次的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尝试的基础。
2 如何从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思维模型这个东西,讲出来是有理论、有依据、条理清晰的,可它在现实生活中是细碎的,渗透在每一个想法、意识、认知里的。
语言习惯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模式,在培养成长型思维最经典的几个场景中,改变语言习惯,就能改变思维。
01 当犯错的时候
我犯错误了。
→换个说法: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搞砸了,我是个失败者。
→变成:这次错了,以后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学一招!
02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
我不擅长这个。
→换个说法:我正在提高。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做不好这些。
→变成: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
03当遇到困难的时候
这太难了。
→换个说法: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
→变成: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04 感到困惑的时候
我不明白。
→换个说法:我忽略了什么吗?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这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
→变成:只要把漏掉的信息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05 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
我放弃了。
→换个说法:我得试试学过的其他方法。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
→变成: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06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时候
我阅读不太好。
→换个说法: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没有读书的天赋。
→变成: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
07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时
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
→换个说法: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别人比我聪明,我就是不如她。
→变成:学习她的方法,并且认真做,我可以变得更聪明。
08 当我们觉得已经足够的时候
已经挺好了。
→换个说法: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现吗?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就这样吧。
→变成:也许再努力一点,我就能再提高一些。
09 当我们觉得已经做的很完美时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换个说法: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的能力只能做这么多,这件事这样就足够完美了。
→变成:我还要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
写在最后
这些语言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只要你认真执行,就会发现它们像咒语一样强大。
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下的瞬时想法,日积月累,这些语言就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会形成成长型思维习惯。
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你会发现,整个人都变得比以前更加积极乐观。
公号【凡铭】后台回复“超级个体”,获取超级个体大课。回复“认知”,获取认知方法论大课。
我是本文作者凡铭,我对个体的进化非常着迷,一直在收集“超级个体”的成功之法,希望这些思维模型和方法论也会给你带来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