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节公众号上比较有意志力的博主关于认知和行动的课。
里面说到了关于成长障碍的两个点:
一是封闭的自我精英主义;
一是封闭的习得性无助。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由于生存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在不同的学校氛围和社会场景中长大,导致具体的你我都有自己特定的立场问题,很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比如我自身就有封闭的自我精英主义思维,原因在于成长过程中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波,想要的东西最终都能得到,想实现的理想大都实现了。
于是,我们在下一步的行动过程中会往往按照前面的认知模式去进行后续的做事。
听别人分享的观点你先说yes,可是回头马上又要进行but的反驳。就是说我赞同你的观点,可是我认为如何如何。
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不要着急否定!我会在以后更加看重yes……and的思考方式。以“极度开放”的心态去感受这个世界。
关于封闭的习得性无助感触不深。
但这让我想起了原生家庭的创伤。小时候的某些经历会在成年后仍然带来不小的伤害。
这是否和习得性无助有关联呢?比如如果你在很小的时候打碎了一个碗,父母对你多加指责甚至是边骂边打,当你长大后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如同事聚会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精致碟子,你会不会陷入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地中?
我记得那时候每当我们打碎碗碟,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碎碎平安。如今,当橙子他们打碎东西,我常重复碎碎平安的话语,并且轻声细语地告诉他们“没关系”。
与此同时,保持“积极主动”的做事风格和“以终为始”的底层逻辑。
做任何事之前,要想清楚自己做它的目标是什么?想得到什么样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