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无戒学堂的群里看到小伙伴们互相鼓励打气的消息,有两位目前还没有自己成名作的同学静下心做积累和沉淀,相信努力之后结果交给时间,时间一定不会辜负自己。
由这件小事联想起许多看书时启发的思考。
有个小案例说的是一块冰放在桌面上,在29度时冰块没有变化,在30度时依旧没有融化,在31度时依旧如此,可当温度上升至32度后,肉眼可见冰块正在融化。
看完这个小案例有人会觉得是因为之前的温度不够高,所以冰块没有融化,可我觉得真正的变化应该是由内而外的,你没看见的变化不等于不存在。
冰块在32度立即融化与之前温度上升必然有一定关系,这就像一个人想跑全程马拉松而并没有做日常训练是肯定跑步下来的,这需要积累,肌肉不经过锻炼无法支撑我们完成这个目标。
反观我们自己也是同样道理,今天没看见努力后立即产生的结果,但把时间放长远,投入更多的耐心和毅力,等到内在的力量续积到一个爆发的灵界点,猛然间的爆发会令人吃惊。
突如其来的成功不是靠着运气,那是因为长久的积累在打基础,一个技能从新手练成大师需要时间。
看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最难走的路不是小路,是捷径。
为啥说捷径很难走呢?
在成功之前,很多人都会看那些已经成功的人做了些什么,去模仿他们的技巧渴望这样做以后能更快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比如培训十天写出公众号十万+的爆款文章,理财七天收入翻十倍……
如果别人已经掌握了发家致富的窍门,她为什么要告诉你,掌握技巧的人越少,能分的好处越多。
你可能会说很多人都具有利他思维,他们希望把自己掌握的好东西传扬给更多人掌握,让大家一起来赚钱。
先不说最后学完的人能不能赚到钱,在这之前,培训的人就已经赚了一笔钱,一般先是体验班收费很便宜,然后是升级班,这个时候几千起步,她会告诉你只有在升级班才能享受某些好处,更快掌握技能,甚至保证等你学完必然能够成功。
如果这个老师有真材实料,去上课和学习当然会有收获,如果这个老师只会夸夸其谈,学到最后好像掌握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都是空有概念没落实在行动中,学完了跟没学是一样的。
曾经我也掉进过这样的陷阱,当时先是9.9体验了一个星期的配音课程,然后最后一天开始宣传升级班的产品。
想让人购买是有一定技巧的,第一是稀缺原理,负责发链接的人会在链接前面写上仅剩多少个名额,卖完就没了,并且还告诉你仅限今晚有优惠。 这就像清仓大甩卖,那个喇叭说着最后一天,路过的人一听最后一天,一个个停下来纠结要不要捡漏。
等到第二天所谓的课程优惠时间结束,那些麦克的人又会继续发同样的链接,这次声称有人退了不要名额,机会难得赶紧抢。
第二是号称课程的服务做的有多好,实则不到宣传的一半效果,当你已经给了钱,在想要回来学费已经很难,所以那些人也不怕学员不学。
毕竟能不能学到东西是学员的事情,她该赚的钱已经赚到了。
然后当时买了进阶版的课程学了三个月,每天勤快的听课和写作业,结果三个月后一无所获,宣传上写的学完保证能接单赚钱实际上一个班里只有很少部分的人做到了,有些是天赋,也不知道有没有卧底在里头。
这种课程卖得好的原因是大家都想尽快改善现状,觉得有人带路一定比自己独自摸索要走得快。
捷径最难走的原因在于本身的实力不够硬是往上凑,以为知道了技巧就比其他竞争者做得更好,出成绩会更快。
可是如果没有积累,你在啥都没有的情况下,懂得技巧也用不上。
说起这个就响起三年前自己刚开始写作是什么状态,那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写文章应该有结构有框架,然后把这些技巧放在面前我也不懂的如何使用。
第一步先是开始写,在写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使文字具有逻辑和调理,等写了一段时间能稳定输出,这个时候才能学习更高级的方法,都还没站稳就想学跑步的技巧,学会了也跑不过那些熟练的人,反而闹笑话。
这就像写小说前看了好多本教育学员怎么使自己的小说更生动的教科书,有的讲怎么写开头、塑造人物、经典的结尾。
当时一看当然猛点头,觉得书里面说的都很有道理啊,然后等到自己动笔写才发现一个问题,技巧那么多,我怎么知道先用什么后用什么,脑子里好像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可一个都派不上用场。
抛开技巧不管,先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写,把东西写出来了你才能评判这玩意哪里写的不好。
包饺子的时候有个神器,它使每个饺子都很漂亮很规整,如果硬生生的把文字往技巧里面塞,也许会有同样的效果。
可这样的文字还有灵魂吗?像不像在克隆那些成功的书籍,其实也是在模仿。
我们可以参考别人是怎么做的,吸收好的部分,模仿是成长的第一步,等到你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后,走出模仿开始有自己的 创新才能走自己的成功之路。
去年第一次上写作课看老师点评小说的时候,许多老师都觉得我再写同化,他们没觉得那是小说。 于是我就在观察别人写的作品,同化就是故事的一种,特点是比较梦幻,现实色彩不多,第一印象是想象力丰富,给人天马行空的感觉。
我不明白怎么改变才能让老师看出这不是同化是小说,唯一的方法就是继续往下写。
其实与我一样困惑的人还有许多已经出名的作家,那是看《巴黎评论》留意到的,采访者问那位作家为什么要写作。
作家说,就是因为不明白所以要写,但有的书即使已经写出来了,在找寻的意义还是不清晰,所以又有了新的作品继续探究某个意义。
所以围绕同一个主题可能会有两本书在写,他们的人物不同,但想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给读者的触动不同。
于是有很长时间没有在参加写作训练营,所有的技巧想要掌握都要先打牢基本功,搞懂了基础的知识才能探索上一层的奥秘。
人可以承认短期的自己没有明显的进步和成绩值得晒,但相信这个积累的过程,不计较一时的成败,像那块冰块一样,先从内到外的慢慢蜕变,等到灵界点的爆发,你的改变终将被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