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带小侄子回老家过年,一起赶了年集,在后院停了车,大家提着年货纷纷回前院屋里取暖聊天,聊了几分钟才发现小侄儿没进屋,我赶紧往后院去看,果然他被狗狗困在了后院,小朋友看见我,眼泪唰的就下来了。栓住的狗狗离路还有两三米远,他却不敢前进半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最初并不怕狗狗,跟狗狗还有良好的互动,他妈妈看见以后,扯着嗓子喊,不要靠近狗狗!它会伤害你的!因为他妈妈小时候被狗狗追过,恐惧的感觉一直留在记忆里,就把这份恐惧传递给孩子。本来不怕狗狗的孩子在一次次的强化中,对狗狗的恐惧步步加深,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呢?心理学专家林紫在她的《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里,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一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映射出父母的安全感模式。
1.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对应起来就是父母的问题。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不安”,其实只是缘于父母内心的“不安”。
2.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很难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向外寻找安全感,犹如缘木求鱼,结果往往让人更加不安。
3.家族的集体无意识,也影响父母的安全感。
文章开头小朋友的妈妈也是从小父母疏于照顾,没有给足她安全感,造成她严重的不安,在成年后没有得到疗愈的情况下,又把不安全感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
如何阻断这种不安全感的代际传递,就是这位妈妈需要做的功课。

二.给孩子安全感之前,先培养我们自己内在的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常有的人生假设--
1. 人必须有钱。
2. 人必须有用。
3. 人必须优秀。
4. 人必须强势。
5. 人必须完美。
6.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这些缺乏安全感的假设,把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带入恐惧和焦虑的状态。我们必须先让自己内在“安全”起来,去做具有充足安全感的假设,才可以颠覆固有的安全感模式。
三.重新构建自己的安全感模式,与孩子一起从容成长
《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这是一本不一样的“育儿”书,通篇所讲的,既是孩子的成长,更是父母的成长。
只有父母的安全感得以修复重建,孩子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内在安全感。
正如文章封底作者所言:
很多的“必须”并非真的必须,很多的“不安”其实只是源于父母内心的不安。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们,而不是代替。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

让我们跟着林紫老师《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的指引,去培养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而不要让你的恐惧和焦虑吞噬掉孩子的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