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势”是儒家分析历史常用到的一组概念。理,指规律、原则、理想;势,指趋势、必然、现实。
“理势合一”当然是最好的,不过,事物的发展往往合势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合势。俗语“势头不对”,就是指合势的不合理,人们意识到“势头不对”,自然会暂时躲避,等到势合乎理的时候再行动。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孔子不去否定这个事实,更不是反势强行,只是离开。人即使会离开,学说却不会离开,可以指引后来人。孔子是一个正视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子路也曾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虽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但是子路不因时势而改变自己的理想。政治、历史不合理,人们也可以用道德理想去批判乃至改造。
大势如此,我们也可以保留自己理想的一亩三分地。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提出过“理势合一”的历史观,认为理势是阴阳二气互相变化的结果,“势之必然处见理”、“得其理则自然成势”,两者相互相成。势看似不对,但可能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有理的所在。人坚持遵从理去努力,最终也会造就合乎理的势。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名著《小逻辑》说: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 vernünftig。这就话被误译为:合理就是存在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他认为,合乎理性,就是为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所必要的,不合符理性的事物,即与其概念不相符,不是真正的、必要的存在。
以儒家的“理—势”思想分析,“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说的是理势合一;“存在就是合理的”,说的只是合势(必然性)。
人能弘道,理势总会合一。
网友评论